“弱敏感资产压舱石”,能否压住浙商银行增长隐患?
自2022年战略转型以来,浙商银行经营明显好转。虽然体量仍居股份行尾部,但业绩增速在同业中遥遥领先。
从其三季度报来看,资产和利润增速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同时也是九家上市股份行中唯一一家营收和利润双增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实现一降一升,尤其是不良贷款率在2022年实现五年来首降之后,仍能维持稳定下行。
从业务基本盘来看,浙商银行能取得亮眼的阶段性成绩,一方面归于体量相较其他股份行小,增长相对较易;另一方面则少不了新一届领导团队以及“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策略的支撑。
在浙商银行经营转折之前,主要依靠对公和同业业务驱动,其中房地产贷款投放和金融投资业务权重较高。虽然投贷联动能帮助浙商银行实现资产快速扩张,但风险包袱也在加重。清收、核销等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减,也没能挡住不良率逐年上升。
2021年,管理层换血,新行长上任,转折开始。浙商银行新领导班子提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概念,制定“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新阶段发展目标,开启浙商银行稳增长、降风险、强零售、增中收的战略转型。
转型一年多以来,浙商银行一边聚焦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资产,拓展零售业务,打磨轻资本业务曲线,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信用风险;一边加大核销处置力度,甩掉历史包袱,实现不良率平稳下行。
多措并举之下,浙商银行弱敏感资产规模占比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提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浙商银行的经营质效,但面对行业息差收窄、优质资产荒加剧、信用风险犹存、同业竞争加剧的内外困境,浙商银行弱敏感资产压舱石仍存挑战。
资产质量方面,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占比持续走高,资产减值风险所产生的成本增加,对利润的侵蚀十分明显;资产结构方面,贷款规模增速不及金融投资,利息收入过于依赖投资,且投资资产信用减值风险持续暴露;负债结构方面,存款业务增长不稳定,吸储能力可能无法满足资产扩张对负债的高增长要求;零售金融层面,存贷主要依靠对公,个存个贷占比较低,整体零售占比与前排股份行差距较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最年轻的股份行,浙商银行借助同业、对公策略快速起量,如今发展迈入深水区,想寻求更大增长,则必须要啃下包括零售转型在内的这些硬骨头。决定浙商银行能不能继续行得稳、跑得快,就要看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够不够大,够不够重。
转折已到,业绩领跑
新领导团队敲定后,浙商银行便开启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曾言,2022年是浙商银行非常重要的转折之年,浙商银行实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经营策略,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这一年,浙商银行营收高速增长,不良率开始下降,风险抵补能力增强,虽然利润规模增幅较小,但积压风险逐渐出清,其信用减值损失趋窄,后续利润释放空间充足。直至今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的转折改善效应延续。
受行业息差收窄、资产荒加剧影响,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股份行利润表普遍承压,超半数股份行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甚至不少股份行营收利润双降。相比之下,浙商银行营收、利润均保持正向增长,增幅居股份行前列。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96.9亿元,同比增长4.13%;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7.53亿元,同比增长10.54%。纵观全国性银行三季度业绩,浙商银行的增长可圈可点。
浙商银行之所以能取得较大业绩涨幅,既源于基数因素(上市股份行中浙商银行体量最小),也离不开内生增长动能。从业绩指标看,浙商银行业绩增长直接取决于资产增速较快,同时息差维持相对稳定,利息收入正向增长。
2023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净利息收入359.49亿,同比增长1.44%。息差水平受资产端收益率下滑,略有下降,但得益于负债成本相对稳定,息差下行区间在股份行中处于相对低位。
测算得知,浙商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在2.1%左右。2019年至2022年净息差为2.05%、2.16%、2.17%、2.16%(含合并口径数据),息差降幅支撑了利息收入平滑增长。
此外,浙商银行三季度资产配置进一步优化,中收权重上升。非利息净收入137.41亿元,同比增长11.90%;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27.65%,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虽然相对优势股份行30%+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尚存差距,但逆势增长带来可观上行空间。
自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战略提出后,浙商银行压缩高风险行业资产占比,向弱周期、可持续行业倾斜。2022年,浙商银行加大对新能源、食品、医药等22各弱周期行业投放力度,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实现营收168.83亿元,占比达28.53%;2023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达29.58%。
资产质量稳中有升,是助推浙商银行业绩增长的根基。前三季度,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45.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82%;不良贷款率1.45%,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2.94%,比上年末上升0.75个百分点。
继2022年不良率首降之后,今年浙商银行不良率继续降低,原因在于新领导班子对历史不良的核销处置。不良风险出清后,浙商银行的减值损失也实现下降,截至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5.57%,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浙商银行的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了。
回顾浙商银行历史业绩,以五年为周期,可发现2022年前后,浙商银行业绩分水岭明显。
根据财报数据(含合并口径数据),2018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9.13亿元、463.2亿元、476.42亿元、544.71亿元、610.85亿元,净利润115.6亿元、131.42亿元、125.59亿元、129.16亿元、139.89亿元,资产总额16466.95亿元、18007.86亿元、20482.25亿元、22867.23亿元、26219.3亿元。2022年,浙商银行业绩指标开始回到较快增长轨道。
这也印证了浙商银行弱周期资产压舱石战略的前瞻性,至少从开局来看,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亮眼的。但浙商银行以往所养成的重对公轻零售,依靠公司存贷和金融投资驱动增长的旧模式、旧基因,依然会给弱周期资产压舱石战略带来挑战,想要实现基因重组,完成弱周期轻资本大零售驱动引擎再造,也非易事。
挑战重重,压力犹存
尽管浙商银行经营已有转折,但拉长业绩周期来看,仍存诸多转型挑战。拆解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可见,挑战主要集中在资产结构端、负债结构端、零售金融端、资产风险以及成本端,最终呈现出资产收益率盈利指标逐年走弱。
资产层面,贷款增速显著落后于金融投资增速以及总资产增速,资产扩张较依赖投资业务,信贷业务韧性需强化。浙商银行资产主要由贷款、对央行及同业债权、金融投资三部分构成,其中贷款和金融投资占比最高。
2022年,浙商银行信贷资产净额、金融投资资产分别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6.69%、28.68%;2023年三季度末,信贷资产、金融投资资产占比55.97%、30.98%。从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浙商银行对金融投资的扩张性依赖依然较大,并且今年三季度末金融投资规模已超过去去年全年规模。
浙商银行偏爱金融投资的基因惯性,也体现在增速上,贷款资产增速不及总资产增速,更不及金融投资增速。数据显示(含合并口径数据),2022年,浙商银行贷款总额15199.39亿元,同比增速为13.13%,同期总资产增速为14.66%,同期投资资产增速为15.35%。2023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贷款总额16550.02亿元,同比增速12.78%,同期的总资产增速为16.27%。
贷款增速与总资产增速差距越拉越大,背后是金融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所致。对于银行业而言,在业务扩张早期,资产配置会偏向金融投资,因为这类资产能快速起量,实现息差转化。但到了发展中后期,过于依赖投资业务增长,所凸显的就是信贷业务拓展乏力,对优质信贷客群渗透能力弱。
负债层面,存款增速低于总负债增速,负债增长较依赖同业存款和拆借,存款对资产快速扩张的支撑力度可能不足。浙商银行负债端主要由存款、央行借款、同业负债、应付债权构成,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吸收存款在总负债中占比分别为68.46%、64.74%,存款占比下滑。
增速上,截至2023年三季度,浙商银行存款总额17934.17亿元,同比增长4.18%,远低于同期总负债增速16.37%。此外浙商银行存款规模增长不稳定,2021年存款增速急剧下滑。
存款增长相对乏力,凸显出浙商银行的吸储能力对未来扩张的支撑可能亦不充足,短期来看同业负债成本相对可控,但长期一定依靠存款压降负债成本,实现低息差市场的穿越。
零售端,对公基因根深蒂固,零售金融贡献比相对较低,基因使然增添零售转型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从资产端的贷款业务到负债端的存款业务,就能清晰看到浙商银行零售短板。
浙商银行信贷资产以公司贷款配置为主,存款以公司存款为主。根据评级报告数据,浙商银行2022年公司存款余额为14446.01亿元,在总存款中占比87%;个人存款余额为2134.91亿元,占比13%。这两项数据相较上年同期变化并不明显。
贷款结构同样如此。2022年,浙商银行贷款总额15199.39亿元,其中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占总贷款的64.94%;个人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27.49%。存贷依赖对公,凸显了浙商银行零售客户基础相对薄弱,零售业务对贷款和存款业务的拉动效应较弱,这最终也会传导至对资产和负债扩张的支撑。
从贡献比上来看,2021年浙商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对全行营业收入贡献度为23.49%,2022年下滑2.01个百分点至21.48%,相比零售底色突出的股份行仍处于较低水平。
风险层面,部分强周期属性的公司贷款风险犹存,金融投资减值风险也在暴露,关注类+不良占比走高,风险抵补能力需进一步加强。2018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1.37%、1.42%、1.54%、1.47%,拨备覆盖率270.37%、220.8%、191.02%、174.61%、182.19%,这两项风险指标即使今年继续好转,也未赶上五年前水平,规模快速扩张所夹杂的相对风险可想而知。
另外,从不良蓄水池关注类贷款占比看,由于逾期贷款增加,关注类贷款占比持续上升,成为平稳不良率下的隐患。2020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不良贷款+关注贷款的占比分别为3.18%、3.76%、3.88%。
风险正源于浙商银行所依赖的对公和投资业务。根据浙商银行跟踪评级报告,截至2022年末,该行投资资产中有325.68亿元已发生信用减值,较上年末增加74.84亿元,整体来看,该行投资资产风险持续暴露,加大信用风险管控和拨备计提压力。
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四大行业不良合计占不良总额的67.15%。其中,截至2022年末,该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7.18亿元至27.70亿元,不良率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至1.66%;加上建筑业贷款和个人房屋贷款,房地产敞口较大。
好在浙商银行及时压降风险,为资产质量和计提减轻压力。浙商银行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浙商银行快速压降大型房企的风险敞口,其中恒大相关信贷已从历史最高值的200多亿压至27.95亿元。目前,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业务以开发贷款为主,绝大部分的对公房地产贷款是抵质押为主。
信用减值损失加之高企的业务及管理费用,致使浙商银行的盈利能力逐年走弱。2018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12.03%、11.41%、9.64%、8.63%、8.41%,成本收入比29.72%、26.27%、25.96%、25.31%、27.46%。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成本收入比27.30%,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
为了打破风险暴露与盈利能力疲软的局面,浙商银行锚定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提出,2027年之前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要占到营收的50%以上,做大零售、小贷,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诸多历史积压的转型压力一同释放,压舱石能否压得住?
答案未知,但起码开局良好。
猜你喜欢
金城银行“反诈防非大篷车”驶入金融教育“最后一公里”
金城银行全面启动“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一辆“反诈防非大篷车”从金城银行出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旅程。亿联银行数字化成效显著:多场景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智能化风控大幅提升
近日,亿联银行发布2024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实现净利润0.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