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嫡系微医赴港上市:2020年亏损19亿,被用户质疑为莆田系”提供入口

数科社芊澄2021-04-02 18:42 数字产业
徘徊于港交所大门多年,如今冲刺上市,微医的成色到底几何?

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的IPO之路终于在2021年4月迎来了实质性进展。

4月1日晚间,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申请。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创建者,微医将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WVR)申请上市,IPO完成后将成为中国医疗及医药行业第一家以WVR上市的公司。

实际上,早在2018年,微医就完成了Pre-IPO轮融资,并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等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去年2月,公司为推动资本化进程,引入原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担任CFO,后续因原承销商瑞信卷入“瑞幸造假”事件,而导致其上市承销商更换,上市再次搁浅至今。 

招股书中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医收入分别为2.55亿、5.06亿和18.32亿人民币。2018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40.52亿、19.37亿和19.14亿人民币。三年累计亏损79亿元。

徘徊于港交所大门多年,如今冲刺上市,微医的成色到底几何?

01

三年亏损79亿,核心资源并无竞争优势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股东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廖杰远、其全资拥有的New Forte及腾讯控股等。

图片

根据天眼查,截至目前微医共进行了七轮融资,股东阵容包括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最近一笔4亿美金Pre-IPO轮次融资已于上月底完成。

2016年,互联网医疗巨头平安好医生等仍在亏损状态时,微医宣布实现全面盈利,公司当年度营收12亿元,净利润为2.8亿元,一时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后续发展中,微医逐渐拓宽业务范围,在消费端、政府端都有布局。发展至今,微医以「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模式开启了中国数字健康产业新时代。目前微医的主营业务为通过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全套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主要为提供在线+线下一体化的咨询及诊疗服务,以及建立会员式服务模式,以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创建并运营着27家互联网医院,其平台连接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包括95%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平台注册的医生超过270,000名,累计注册用户2.22亿名。于业绩纪录期(2018至2020年),已提供约4000万次的数字医疗问诊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2540万名。

但与业内其他玩家相比,微医在核心资源方面优势并不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中,平安好医生积累了大量用户,注册用户超过3亿,疫情中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另一家平台丁香园则聚集了200万医生用户,具有医生资源优势。而微医的注册用户与27万医生并无竞争优势。 

此外,多线布局下微医的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披露,微医2018年至2020年的收入分别约为2.5亿元、5亿元、 18.3亿元。营收十分可观,但2018年之至今,微医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40.52亿、19.37亿和19.14亿。三年累计亏损79亿元。

图片

虽然三年来亏损数据在不断收窄,但增长乏力。疫情期间,在政策、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时代,而微医似乎没赶上这波红利。

和目前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相比,微医的业绩不占上风。公开数据显示,阿里健康仅2020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36亿,京东健康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为3.70亿,平安好医生2020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2.08亿元,全年经调整后净亏损5.19亿元。其中,平安好医生主打在线医疗服务,京东阿里侧重医药电商业务。

而根据招股书,微医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等。但就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这些业务的营收可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少,目前要想实现持续盈利难度不小。

整体来看,微医在医生端不如丁香园,用户端不如平安好医生,也缺乏电商基因、业绩更是远不如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多面夹击,微医在资本市场的优势十分有限。

02

服务质量引来“吐槽”  有用户质疑微医为“莆田系”医生提供入口

作为腾讯的“嫡系”平台,微医在口碑方面有些拖了后腿。早在2019年,因未经用户同意,通过客户端嵌入的支付宝、百度地图等SDK向第三方提供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收集用户身份证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在用户提交注销账户时,需提交个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等信息,才允许注销等违规收集个人敏感信息问题,微医被工信部通报。

微医表示在新的APP中,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笔者在最近的体验中,确实发现平台现在收集用户敏感信息时,会提示收集目的,注销也无需再提交个人身份证。

目前微医是否仍会违规收集、泄露用户信息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很多用户对微医的评价,颇为不佳。

如,用户在知乎长文讲述使用微医相关服务的经历,疑似微医为“莆田系”提供入口:

图片

图片

医生资质问题,引来不少用户“吐槽”:

图片

黑猫投诉上,关于微医的投诉也不在少数,除了对医生资质的质疑,投诉内容还集中在退款、服务质量等问题:

图片

对于退款问题,笔者在微医APP体验时发现,平台确实未设置退款等相关选项,但客服表示,可以通过企业微信联系专属客服处理,核实成功后,客服会处理相关退款。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比较着急,笔者在体验时选择了极速问诊服务。系统显示有效问诊时间为24小时,医生在系统自动回复稍后会与我联系之后,再无任何消息。微医在广告中表示,极速问诊在几分钟内可以迅速响应,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医生仍无其他回复。“极速”两个字顿时和这项服务格格不入。

这不是偶然。

有用户告诉笔者,自己在在微医购买了张成锋医生的图文问诊,24小时内医生只反复问一句某种药吃了多久,之后再没有回复过。她联系医生助理,对方只说让找企业微信客服。她觉得这完全就是在欺骗病人,于是要求退款,可惜退不了。

图片

投诉网站上,关于微医“收钱不回消息”“回复不及时”“专家问诊只回一句话”的投诉不在少数。

服务质量被用户诟病的背后,微医对医生资质的审核、相关服务的管理,或许有待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在需求不断增加与时代的不断变化下,互联网医疗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快速。虽然在二级市场的优势十分有限,但微医仍希望通过差异化发展提升自身,此前推出西医AI与中医AI模式,通过学习大量优质数据来增强壁垒,如今已经在多个专科领域有所突破。

未来登陆港交所,微医会如何在二级市场讲出新的故事,改善用户体验获得口碑,一切交给时间。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