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实」问路,腾讯To B再变阵

豹变秦海清2021-11-17 16:24 数字产业
2018年,腾讯调整组织架构拥抱产业互联网,外界充满腾讯能不能做好to B业务的质疑。三年之后,在to B的漫长征途中,腾讯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图片

「核心提示」

2018年,腾讯调整组织架构拥抱产业互联网,外界充满腾讯能不能做好to B业务的质疑。三年之后,在to B的漫长征途中,腾讯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作者| 秦海清

编辑 | 刘杨

腾讯正在发生变化。

11月10日,腾讯发布的Q3财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1423.68亿元,同比增长13.5%,同时录得腾讯十年来首次净利润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来自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等To B业务收入增长至433.17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0.4%,这是腾讯2018年“动骨”式调整组织架构以来的新纪录。

To B业务会成为腾讯业绩的主要增长点吗?从增速来看,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根据腾讯Q3财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0.3%,增速远超增值服务业务(7.7%)和网络广告业务(5.4%)。

腾讯to B业务的增长或许还将提速,马化腾展望未来时表示,腾讯将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以及为整体社会作出贡献。

三年前,腾讯宣布拥抱产业互联网时,外界充满腾讯能不能做好to B业务的质疑。三年之后,在toB的漫长征途中,腾讯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图片

“数实融合”如何落地?

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生产智能化影响着一个工厂的产能和运营管理效率,也是眼下诸多实体企业存在的痛点。

作为一家来自上海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产品专业制造商,富驰高科成立于1999年,主要生产小型、三维形状复杂的高性能金属零部件和陶瓷零部件。

在生产环节,富驰高科的自动化程度已经高达90%以上,唯独在质检环节,因为产品的精密性、复杂性,一般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因此,富驰高科十分依赖人工质检,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为了找到产品的瑕疵,质检工人每天要盯着产品看外观近10个小时,工作内容枯燥不说,眼部的疲劳也在所难免。富驰高科CEO钟伟曾表示,在发现的不合格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工人疲劳出现漏检。

此外,人工质检耗时长,工人拿着产品在视频放大镜上进行360度旋转,在屏幕上找缺陷,整个过程中,1件大概需要1分钟。

人工质检在管理方面也会带来难题,富驰高科每年生产的零部件多达数亿个,如果全部依靠人工质检,每年的产能高峰期,仅质检人员就需要超1500人。

早在2013年,富驰高科就想要推动质检的自动化。2015年,富驰高科在相关产品上投入了5000多万,但当时整个人工智能行业还不成熟,做出来的产品效果并不好。到了2019年,尽管配备了国外互联网公司的先进质检方案,效果仍然不理想。

2020年,为了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富驰高科自动化总监邓声志与很多公司洽谈过,但得到的反馈都是这个案子难度大、投入高,最后都放弃了。

最后,经业内朋友介绍,邓声志接触到腾讯云团队。

“在项目调研过程中,腾讯云就派团队过来驻场跟进,在与富驰高科的团队对接时,也很认真的抛出一些疑问,大家共同探讨。”邓声志说,“腾讯云给我们的感觉,是把这件事当自己的事来做,在用心度上超过了其他厂商。”

腾讯云的优图AI实验室运用视觉计算、人工智能的技术,用工业质检的一体机,替代肉眼识别,更重要的是,每台设备的投资只需要8到10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因为一台设备的工作效率是原来人工的10倍

图片

邓声志表示,腾讯云的解决方案使质检环节的效率上提升了10倍,仅需要4秒完成了360度无死角的采图分析、分类工作,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解决了人力水平难以标准化,状态不稳定,容易疲劳等问题。

富驰高科只是腾讯用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推动“数实融合”的案例之一。

除了富驰高科,中国商飞也与腾讯云合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复合型材料的缺陷进行检测。今年7月,宁德时代与腾讯云签约,将腾讯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到锂电池的质检环节。腾讯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to B经验。

图片

甘当“助手”

实际上,腾讯对to B的思考由来已久。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产业互联网的中国路径》的序言中,称腾讯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先行者。为了助力互联网行业发展,在2011年腾讯全面转型,实施开放战略。

当时还不流行“to B”的概念,但腾讯确实在做to B的事,只不过面向的是互联网行业。

2015年后,腾讯的开放度由此更广,从互联网行业扩展到各种垂直产业。“连接”也成为马化腾的口中的高频词汇。

2017年底,马化腾在年度大会上表示,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他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也是制造业。

通过对腾讯内外系统性的梳理,2018年9月,腾讯宣布业务架构调整,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助力实体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彼时腾讯云的员工的只有1000多人,如今则超过1万人。

业务架构调整一个月后,马化腾在给合作伙伴的公开信里,提到了他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判断,“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腾讯要做的就是实体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助手”,提供“数字接口”,帮它们完成与互联网的融合。

腾讯不断向“实”的动作,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2020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显然,数实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汤道生认为,数实融合正在从“选答题”,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解题过程中,腾讯进一步找准了定位,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无论是汤道生,还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的各级负责人,“数字化助手”几乎是他们的“口头禅”。

今年5月,腾讯对CSIG进行战略升级,确定了深耕行业、深耕区域、提升效率三大目标,这是CSIG成立以来,腾讯to B业务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这次调整的一个变量是,前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的加入,担任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工业和服务业总裁,全面负责腾讯智慧工业、能源、终端、文旅、地产等业务和团队管理。

外企浸润多年后,如今加入中国最大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之一,李强想做的事情非常多。“腾讯看到一个新的业务切入点,就会敏捷地做决策并且做大量的投入。这是让我感到兴奋的一个地方”,李强说。

在数字生态大会上,李强称腾讯过去20年来扎根于消费互联网,积累了非常多的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浪潮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具备能力与优势,李强也明确了腾讯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方向:组织高效、生产智能、流程优化与供应链协同,而这些方向无一不是围绕“数字化助手”这个定位。

图片

腾讯准备好了吗?

腾讯凭什么做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助手”?李强总结了四点优势,新基建、连接、生态和技术。

目前腾讯已经搭建了亚洲最大的云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器数量超百万台。2020年,腾讯宣布5年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布局,在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持续投入。

“连接”也是腾讯的优势之一,汤道生将这种优势称之为“C2B能力”,“依靠微信和QQ两个社交平台触达用户,输出C端能力,提供公众号、小程序、支付和企业微信作为连接用户的工具,实现C2B2C的闭环。”

在生态建设方面,得益于腾讯长期以来的开放政策,腾讯云已经拥有超过9000家合作伙伴,在30个行业推出超过400个联合解决方案,其中有数十家合作伙伴年营收破亿,破千万的合作伙伴有几百家。

当然,腾讯最核心的优势仍然是技术

按照汤道生的总结,“技术引擎”是腾讯未来将要打造的四大引擎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将前沿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落地融合,为产业升级提供好用、易用的工具。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OO、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则详细阐释了腾讯技术引擎具备的三大“性能”,这也是腾讯云的底层技术能力。

首先是“海量算力”,随着云计算行业的发展,软硬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芯片是硬件中最核心的部分。

据了解,腾讯的AI推理芯片“紫霄”已经流片成功,性能相比业界提升1倍;腾讯自研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跟业界相比压缩率提升了30%;腾讯最新研发的智能网卡芯片“玄灵”相比业界性能提升了4倍。

此外,在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还正式发布“遨驰”云原生操作系统,支撑分布式云战略。遨驰是目前业界唯一一个支持服务器、容器、函数混合调度的云原生操作系统。

其次是“实时分析”。结构及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需要实时的、智能的分析能力。通过存储、数据库、大数据技术在云上的融合发展,腾讯云的日实时计算次数做到了业界第一,超过200万亿。在此基础上,腾讯云结合AI、云原生等技术能力,使数据实时分析场景更加丰富。

第三大性能是“极致传输”。腾讯云在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实现了多个行业第一。例如腾讯的视频压缩技术,腾讯“明眸”极速高清解决方案压缩率提升了50%,与此同时,用户不会感知到任何画质的改变。

技术的背后是研发投入。腾讯Q3财报显示,当季研发开支达到137.3亿元,创腾讯历史单季度新高,同比增长38.6%。2021年前三个季度,腾讯累计研发投入378.59亿元。

在李强看来,数实融合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行业有长跑的耐心和长期投入的信心。汤道生也直言,“再往下走,会进入深水区,或者是离腾讯原来优势更远的行业。”

技术积累强如腾讯,也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了。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