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依赖息差,互联网银行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周观新金融周公子2022-04-20 15:12 数字金融
渠道能力日益显现,能否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从2021年业绩看,微众和网商依然是互联网银行两大尖兵。虽然,两者业绩都在飞速增长,但核心业务过于单一,主要依赖零售贷款。也就是说,当大行们都在强化零售、对公、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优势实现“多条腿”走路的当下,互联网银行基本还停留在靠息差赚钱的时代。

这不禁引人思考,除了快速增长的零售贷款,互联网银行未来的业务到底要怎么丰富?

01

-▽-

快速解决吸存困难 

贷款规模爆发增长

截至目前,民营银行已有19家,但其中只有四家是业务不受地域限制的互联网银行,分别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

因此,相比只能遵循“一行一店”区域化经营的其他民营银行,四家互联网银行在展业上更具优势。也得益于此,民营银行普遍面临的吸储难问题,头部互联网银行在2018年开始通过创新存款、高息大额存单等产品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压力。

如果在创新存款下架后,你怀疑头部互联网银行的吸存能力?不存在的。以微众银行年化收益4.2%的大额存单(20万起存)为例,刚上线就被哄抢,后面靠预约,到去年2月24日就已经不再接受预约存入,而目前还接受预约存入的大额存单年化收益为4.0%,而笔者已经预约一个月了,目前还在排队。

有了爆款产品之后,互联网银行吸存能力明显增强。以微众银行为例,存款规模增长在2018年明显提速,一改往昔资金严重依赖同业的情况,同业规模(含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拆入和卖出回购)在2018年明显降低。2018年,存款规模猛增至1544.78亿元,同比2017年的53.36亿元增长2795%,同业业务则同比下降55.73%。

图片

再看另一家头部,网商银行的吸存速度也是在2018年开始提速,并在此之后保持了可观增速水平。网商在2016年的存款规模是232.12亿元,2017年是251.68亿元,而到2018年则猛增至429.79亿元,同比大增70%。2019年达788.58亿元,同比增83%;2020年为1646.89亿元,同比增109%。 

虽然网商的吸存力度始终跟不上微众银行,但与其他民营银行相比,两家头部已经基本解决了吸存难题。并且,在一边搞定存款端的同时,两家银行在贷款端的发挥更在业内有目共睹。

直到目前为止,以个人消费贷款、小微企业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都是互联网银行的主营业务。自2015年9月在微信上线“微粒贷”后,微众在2016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营收从201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4.49亿,同比增长2349%。在2017年底上线“微业贷”后,2018年营收已突破百亿。

截至2021年,微众银行业绩持续领跑互联网银行,营收达296.89亿元,是新网银行的11倍,净利润68.84亿元,是新网银行的7.5倍。

值得一提的是,与息差日渐缩窄的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的息差不仅没有随着业务扩张而缩小,反而在扩大。据微众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2018年至2021年的净息差分别为3.81%、3.81%、4.36%、4.7%。

那么,问题来了。

放贷的确很赚钱,但传统商业银行都在拼零售、拼对公、拼财富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当下,互联网银行除了靠“息差”,未来还有哪些看点?虽然互联网银行的诞生原本就背负着普惠金融的使命,但亟待丰富的业务结构,是未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02

-▽-

渠道能力日益显现 

能否带来第二曲线

从近期密集披露的2021银行年报不难看出,财富管理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走在业内前列的银行,正逐步带领财富管理市场从“卖方销售”向着“买方投顾”转变。

那么,互联网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有没有机遇?

虽说,很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也是从强化产品销售的渠道能力开始,包括零售之王招行在内,其财富管理业务的渠道销售能力,明显优于自身产品能力。只不过近年来随着用户需求转变及市场竞争加剧,大家都在朝“买方投顾”转型。

从渠道能力看,微众、网商两大头部互联网银行一方面背靠腾讯、阿里的流量优势,另一方面也在近几年靠爆款产品积累了不少年轻用户,自身渠道能力其实并不弱。支付宝(网商理财模块自动跳转支付宝)的基金代销规模长期超过位居前列,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商业银行,而微众则更擅长制造“爆款”单品,不仅仅是热门的存款产品要“排队”,“活期+”、“活期+plus”等热门产品也屡屡出现过额度当天售罄的现象。

并且,除了存款和理财产品之外,互联网银行代销的品类也日益丰富,陆续新增了基金、高端理财(信托、基金专户)、保险等。

但,只有渠道能力,很难在财富管理业务上有质的突破。我们曾多次讨论过,衡量一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质量,不应该只看谁家卖产品更厉害,而是投资者享受的财富管理服务是否有本质上的提升,可戳。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头部互联网银行也许不乏销售能力,但在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依然和传统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可展业范围也没有传统商业银行齐全。

比如微众,虽然“爆款”出过不少,也具备为投资者精选产品的能力,但产品种类都是在这几年才慢慢补齐,客群细分也还远远没有开始,并且对高端客户也缺乏增值服务。换句话说,你在微众拥有100万或1000万金融资产,你得到的服务很可能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一点与传统商业银行还有着云泥一般的距离。

除此之外,此前各家银行正在试水的投顾服务,也已经被监管叫停,未来是否重启,目前仍未有明确信号。

综上各种原因,即便渠道能力日益强化,互联网银行似乎难以在财富管理业务上有大的突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银行自带科技基因,未来在解决数据安全、公共信用数据库构建等问题上也许有更好的发力点。但这虽然对行业发展有所助益,却似乎难以成为一个业务亮点,其中有多少技术能实现商用,目前依然难以量化。

除了赚取息差之外,头部互联网银行的未来该搞点啥?这不仅仅是差异化经营的关键,也可能为更多腰部、尾部民营银行提供参考路径。相信对这个问题好奇且期待的,不仅仅是我们。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