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断直连被要求11月整改完成

消费金融频道阿伦、于镇北2022-10-19 17:24 数字金融
不得不说,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了原 “芝麻信用”一家独大的局面。

近日,有接近监管人士向「消费金融频道」透漏,“断直连”工作加速进行,头部互联网助贷平台接到监管通知,要在2022年11月底完成信贷领域的“断直连”工作。

接近监管人士还透露:监管认为目前断直连整改进度缓慢,由于头部助贷机构兴趣不高,无法形成表率带动其他助贷整改,进而再做进一步要求。

助贷“断直连”的故事最初始于 2021年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对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

金融监管部门态度非常坚决,严格要求金融活动必须合规经营、持牌经营。同时要求打破信息垄断,严格通过持牌征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当年7月,央行征信局又给这13家互联网平台下发通知,要求不得直接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息。

按照个人征信业务整改工作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须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促成征信法治体系的形成。

其中,《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了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等全流程合规管理“断直连”,明确了征信业务边界,加强了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考虑了互联网平台、数据公司等机构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模式的调整,对本办法施行前未取得征信业务资质但实质从事征信业务的市场机构给予了一定的业务整改过渡期,过渡期为本办法施行之日至2023年6月底。过渡期内,人民银行将加强对相关机构的业务指导,分步骤推动实现平稳过渡。

虽然距离过渡期结束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对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要求却提前了。而头部加速“断直连”工作落地,也能为其他平台引领作用。

作为“断直连”的关键中心,持牌征信机构由金融监管部门主导“入市”,如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同时批设2家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朴道征信」,钱塘征信也在筹备。同时备案134家企业征信机构和59家信用评级机构,形成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持牌征信机构互补的市场格局。

“断直连”切断的是什么?

信用信息的处理

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分析来看:

一是明确信用信息的定义及征信管理的边界。

按照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等三个维度,将符合上述标准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这些信息的分析评价信息界定为信用信息。

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征信许可;从事企业征信业务和信用评级业务应当依法办理备案。

互联网平台开展助贷等相关业务符合征信业务定义的,适用此办法,此前通过“影子征信”的外部大数据平台方式彻底终止。

二是规范征信业务全流程。信用信息采集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过度采集;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要对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授权等进行必要的审查;信息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要基于合法、正当的目的,并取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授权,不得滥用等。

“断直连”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纯导流模式,合作模式中只有互联网平台、银行等资方、融担或者保险等增信方,无需持牌征信机构介入。

此类模式中,互联网平台仅仅赚取导流费用,客户完全跳转至银行等资方的APP或H5页面,逾期风险也全部由银行等资方承担。

好处是互联网平台没有将客户信息透传至银行等资金方,“断直连”枷锁影响小,合规简单直白。缺点是助贷沦为流量口,失去原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是“间联模式”,持牌征信机构作为中间的数据连接器,互联网平台和银行等资方通过持牌征信机构进行信息交互。

图片

获客环节:互联网平台展示银行等资方品牌,互联网平台将客户身份信息(基本信息、四要素、人脸识别、反洗钱9要素等)、信用信息(独有的信用评分、客户分层、各类信用记录等)推送至持有征信牌照的征信机构。

授/用信环节: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持牌征信机构获取客户及客户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等,同时给予授信额度,锁定客户,授信结果通过征信机构返回至互联网平台。

代扣方--第三方支付机构,风险缓释方--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角色继续在整个流程中发挥作用。

原来的“授信-用信-还款-对账”等环节涉及的信息数据,互联网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直接交互,整改后需要通过持牌征信机构进行信息交互。

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征信机构作为中间的数据连接器,互联网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个人征信牌照的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等)三方共同合作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图片

虽然看似流程复杂化,但这应该是未来助贷的主流模式,好处是面向监管合规化,有交代了,缺点是会提升助贷和银行等资金端的成本,毕竟用征信也要花钱,业务流程也要重新设计调整,同时如果征信机构不给力,也会影响获客质量。

这个“间联模式”也并非一牢永固。

有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负责人对「消费金融频道」表示过忧虑,后期如果监管态度缓和,互联网平台和银行等资方可以直接进行简单非敏感信息交互,这也会让征信机构的连接器作用大幅弱化。

为何要持牌征信机构介入?

在《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出台以前,互联网平台凭借数据优势,推出了自己的征信公司和信用分,比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芝麻信用分,私立“信用茧房”和脱离金融监管部门的管控。

目前全国只有2家具备合法资质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钱塘征信筹备至今因各种原因并不明朗。

虽然百行征信是央行牵头,包括蚂蚁在内的八家互联网机构共同成立的,但股权分散,蚂蚁等头部平台并不愿意上交数据,百行征信“独守空房”已久。

后来经协商,获批筹备成立蚂蚁股比较高的“钱塘征信”,但至今未能开业。

不得不说,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了原 “芝麻信用”一家独大的局面。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