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年内跌50%,刘强东回归京东一周年及格了吗?

海豚财经笔尖上的海豚2023-12-20 16:03
12月9日,针对员工此前对京东目前诸多问题的曝光帖,刘强东在内网发文回应称“京东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没有出路”。

12月9日,针对员工此前对京东目前诸多问题的曝光帖,刘强东在内网发文回应称“京东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没有出路”。这是继去年11月底高调回归并怒批京东丧失“低价优势”后,刘强东再一次将“变革”提升到京东生死存亡的高度。

从去年11月底复出至今,刘强东这一年的成绩单几乎是白卷:年初发起“百亿补贴”战果寥寥,今年前三季度京东营收增速仅3.7%,不仅远远落后于拼多多的75%,也不敌阿里的8.2%,沦为垫底者。

脱离高速增长轨道的京东,股价持续疲软。如今,拼多多市值已经接近5个京东。一年前刘强东复出之时,京东美股股价约66美元/股,当下却长时间蛰伏在30美元之下。

对刘强东而言,这一切都如芒刺背。

追根溯源,还是京东的未来发展失去了想象空间。国内传统电商进入存量市场,京东直播电商一直不温不火,京喜、海外电商等新业务也不断萎缩。尤其是海外市场,在中国电商这个最重要、未来价值最高的方向上,Temu已挑起拼多多的大梁,阿里国际近几个季度也增速喜人,反观京东在海外从无过硬战绩。

多重困局之下,刘强东的“改变”将指向何方?

年内股价跌了50%

京东的2023年过得很“拧巴”。刘强东隐于幕后四年重返台前的第一年,原本雄心勃勃,谋求战略转向,偏偏撞上行业增速整体放缓。资本市场也不给力。10月份,京东经历了外部的“悲观预期”,多家银行对京东下调评级,随后京东美股、港股均创下年内低点。截至目前,京东股价年内跌幅均超过50%,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是京东上市以来股价最大下跌之年。而隔壁同样跌跌不休的阿里股价年内也只下跌了20%左右。

这里隐含的寓意是,资本市场对刘强东一年的变革成效给了差评。

在去年底的京东零售内部大会上,刘强东反复强调“低价”,随后重返京东管理一线,但其强力推行的低价策略一直备受考验。

3月初,京东对标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上线,电商行业再次打响价格战。东方证券研究所当时对72件商品进行“抽查”:京东百亿补贴价格占优的只有14件,拼多多有54件,另有6件两家平台同价。

之后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京东总营收创下了1.4%的同比历史最低增速,最核心的零售业务首次负增长同比下滑2.4%%,占比最大的自营零售业务同比缩水了4.3%,京东陷入增长困境。

京东财报发布前,徐雷宣布退休;半年后,淘宝张勇离任。二人均成就于消费升级,落寞于消费降级。

二季报时,在6.18购物节的加持下,京东总营收增速有所改善,同比增长7.6%,其中零售业务同比增长4.9%,自营零售业务同比增长3.5%。但三季报时增速再次回落,总营收同比增速为1.7%,零售业务0增长,自营零售业务下滑0.9%,再次来到负区间。

图片

京东零售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可以做出对比的是阿里和拼多多的同期数据。


     阿里今年1-3自然季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2.03%、13.91%、8.5%,其中淘天集团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0%、12%、4%;拼多多同期同比增长分别为58.2%、66%、94%。另一个数据是,全国社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9月份同比增长4.0%,同期京东增长3.7%。也就是说,刘强东回归一年,京东既没打过友商,也未跑赢大盘。


当然,变革下的京东并非毫无收获。京东财报也有不少亮点,例如三季度利润端表现超预期,入驻商家数量加速扩张,核心 GMV 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守住3C这一核心品类基本盘等等。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低价战略”受挫、平台增长承压的事实。

“低价”背后的低增长压力

当下的京东,迫切需要改变。

刘强东在12月9日在内部发文称,京东“组织庞大臃肿低效,改变起来确实需要时间”。但相对于组织变革的紧迫性而言,过去的一年的时间已经够久了。随后有消息称,京东准备启动裁员。

刘强东如此表态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没有找到京东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仍然困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实际上,无论是“低价战略”还是裁员都不能根本性地解决京东当下面临的问题。

今年初,京东将“低价战略”列为京东零售,包括上线百亿补贴、打通自营和POP等,核心动作的背后都是刘强东一直强调的低价战略。

三季报披露,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三方商家整体数量在三季度保持同比三位数增长,二季度这个数据是417%。

今年双11,京东依然在努力推POP,“帮助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相对于服务成本更高的自营业务,POP更有希望在低价这个维度上帮助京东突围。

但这不意味着京东要自己掏腰包补贴。在双11发布会上,时任京东零售CEO的辛利军如此定义低价,“有品质和服务保障的低价才是真低价”,他称之为“在供应链里挤水分”。

三季报电话会议中许冉也表示,消费者需要的低价不是绝对低价,京东不会牺牲利润率参与竞争。但她又表示,京东不追求过高的利润率,而是零售商合理利润率。

貌似矛盾的背后,是“低增长”带来的压力,更是刘强东对于强化零售与各业务协同,进一步降本增效且保持利润还要恢复高增长的“一盘棋”,“既要还要”的多重要求。

故此已卸任京东零售CEO的辛利军曾坦言,“相比以往,这个职位也是压力最大、最具挑战的”。

这令平台与商家的博弈冲突加剧,如在京东和海氏的“价格门”事件中,京东称改价“完全是京东自掏腰包”;海氏则称京东封锁后台权限并将烤箱价格改成五折,同时否认京东对调价进行补贴,称“每一台的损失,都由海氏品牌承担”。

京东低价心智的建立离不开品牌商家,品牌海氏与京东的公开争执,暴露了京东低价变革的不足。

从费用支出上看,三季度的营销支出为80亿,环比下降显著,同比也仅增加了4亿元,说明京东自己的补贴力度确实不高。

图片

京东成本与费用支出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从外部市场竞争看,京东的“低价战略”也不具有优势。

京东的“低增长”至少面临着“三重挤压”。包括淘天集团的低价跟进、拼多多的冲击以及以抖音为代表的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后两者拥有更多的“白牌商家”,更具低价潜力,相比京东 “降本增效式守江山”,前者更愿意通过砸钱、砸流量去开拓市场。

而无论是流量和现金流,今天的京东都不具备优势,所以“低价”更像是京东“以己之短、攻彼所长”,如何赢下市场?

即便三年低价持久战能够坚持下来,京东也很难迎来新增长。资本市场的反应表明,在成长性上京东已经失去了想象力。

电商大象如何转身?

在拼多多冲击下,继马云做出“阿里要改”的表态后,刘强东也迅速表明了态度。

拼拼多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三家电商的竞争格局,更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阿里、京东的增长困境,当然增速最低的京东最难过。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东作为中国电商营收老大“大象难转身”。不过全球电商霸主亚马逊体量更大,今年三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3%,其中国际部门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亚马逊的增速也体现了全球电商市场的潜力,而Temu已成拼多多第二增长曲线。一份关于拼多多的会议纪要披露,Temu主要销售无品牌商品,竞争对手包括Dollar General、Wal-Mart的Great Value、亚马逊的Amazon Basics等;今年预计完成140亿美元GMV,明年的目标是300亿美元。

回看京东,其出海最早可以追溯到拼多多还未成立的2014年。但其出海战略始终摇摆,9年5换负责人,一直难有起色。三季报显示,包含京广发、京喜、出海业务的京东新业务营收为38.18亿元,同比下滑24%,环比也在萎缩,在京东总营收中占比仅为2%。

新业务代表的是京东未来,更代表资本市场估值的想象力。不过在电商业务增长疲软的压力下,京东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不会变,因此会持续收缩新业务,包括刘强东看好的线下零售及即时零售,短期内都很难成为京东新的增长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商出海热潮下,京东物流提供的出海一体化供应链业务取得明显增长,助力营收取得16.5%的同比增速。不过,京东物流不是跟随自家国际业务发展,而是“逐步扩大某家以女装为主的海外电商平台合作的国家范围,覆盖北美洲和欧洲诸多国家”。显然,后者指的是Shein。

图片

京东物流收入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也许这是令资本市场泄气的原因之一。就在刘强东内网发言后的12月11日,京东港股股价跌破100港元,跌幅超6%。

当然,正如许冉做出的判断,京东的“低价战略”目前依然是正向循环,刘强东也强调“京东基础依然在,相信会走出谷底”。但从长期来看,“低价”策略也许是京东“守江山”的最优解,但不会是京东进攻时的最佳选择。

历史证明,京东的电商地位是靠“进攻”而非守成取得的。当下,中国电商巨头们最好的进攻方向就是海外,背靠中国本土供应链,这是中国电商难得的机遇。海外市场足够广阔,不仅容得下另一个拼多多,而且也容得下另一个淘宝和另一个京东。

那时,刘强东不但可以“躺平”,京东也会更好。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