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CRO更迭背后,重组贷款激增、质量隐患待解

镭射财经镭射财经2023-11-30 12:07 数字金融
最近,监管正式核准了徐毛毛北京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的任职资格,以及曹卓北京银行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无论是管理层人事调整,还是经营层战略转型,北京银行都动作频频。

自北京银行换帅后,无论是管理层人事调整,还是经营层战略转型,都动作频频。

最近,监管正式核准了徐毛毛北京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的任职资格,以及曹卓北京银行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早在8月份,北京银行就披露出上述两位高管的调整信息,前者曾任北京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后者任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财务官助理。

在首席管理人员变动前,北京银行于今年2月份还内部提拔两位副行长,分别是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戴炜和首席风险官韩旭。管理层人员优化,可能将为北京银行零售转型、风险治理、业绩增长带来更多支撑。

事实上,2022年初霍学文空降北京银行出任董事长后,北京银行除了管理人员更迭,业务上也不断改善。一方面,北京银行锚定个贷、财富管理大零售转型目标,AUM增至万亿规模,零售业务贡献度明显提升。此外,儿童金融渐成北京银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名片。

另一方面,北京银行增加核销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率持续回落,加之不良风险暴露企稳,减值计提逐年压缩,拉动利润正向增长。从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速上看,北京银行的表现在息差收窄、资产荒加剧的银行业中可圈可点。

利润增长背后也存隐忧。由于北京银行开始出现营收负增长,加上成本收入比走高,导致拨备前利润逐年走低,当收入增长无法支撑利润增长时,便尽可能依赖计提口径控制利润规模。

这样一来,银行为了降低计提损失,就可能想方设法去降低不良资产的暴露速度,因此就会出现不良率虽然降低,但关注类贷款和重组贷款指标却在上升。当关注贷款和重组贷款的风险蓄水池没有排泄时,就存在潜藏的资产质量风险。

重组贷款占比创新高

拆解北京银行近年的财报,即能看出其真实的风险暴露和资产质量情况。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北京银行实现营收642.99亿元、662.75亿元、662.76亿元,2022年营收已出现增长停滞苗头。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56%,前三季度营收下滑幅度扩大至3.21%。

相比之下,北京银行的利润一直增长。2020年至2022年,其净利润为216.46亿元、223.92亿元、249.3亿元。2023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净利润143.04亿元,同比增长4.8%。

营收下滑主要受息差下行影响,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而利润增幅主要归功于计提减值压缩。2020年至2022年,北京银行拨备前利润总额493.04亿元、487.85亿元、479.29亿元,持续下滑,与此同时计提减值损失也跟着下降。

根据财报数据,北京银行2020年至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248.7亿元、236.07亿元、209.1亿元。2023年上半年,其信用减值损失86.32亿元,同比减少21.91%;2023年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126.05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171.17亿元大幅下降26.36%。

在不良率未有明显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北京银行大幅压缩计提损失,很可能与其压缩不良暴露有关。首先,从不良率来看,北京银行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57%、1.44%、1.43%、1.34%,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不良率为1.33%。

尽管北京银行不良率持续压降,但在头部城商行中并不具备优势,况且报表所呈现的不良指标可能与银行真实资产质量存在出入。因为一些银行在营收出现下滑时,没有足够的收入去处置不良资产,为了维持监管指标和利润稳定,就会把不良资产放在关注贷款和重组贷款中,以此来延缓不良暴露速度。

重组贷款是指借款人财务出现恶化或不能按期归还,面对原来的贷款条款进行调整的贷款,包括延长贷款期限、借新还旧和转化等方式。重组贷款原本是为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待企业经营改善后再付本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排除部分银行通过重组贷款躲避不良认定。这也就是说,当一家银行的重组贷款占比越高,其潜在的资产质量风险可能就更大。

根据财报数据,北京银行的重组贷款占比居头部城商行之首,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6月末,北京银行重组贷款期初余额110.68亿元,期末余额185.25亿元,所占贷款总额比例从0.63%上升至0.96%。北京银行对此解释,主要原因是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相关业务纳入重组贷款统计。

纵向对比近三年重组贷款数据,北京银行今年上半年重组贷款占比创新高。横向对比,江苏银行同期重组贷款期初余额19.47亿元,期末余额26.93亿元,占比0.15%;南京银行重组贷款期初余额20.6亿元,期末余额17.34亿元,占比0.16%;上海银行重组贷款期初余额8.98亿元,期末余额7.96亿元,占比0.06%。北京银行的重组贷款规模和占比,也是居头部城商行中较高水平。

可见,北京银行的重组贷款余额是其他头部城商行的数倍之多,而重组贷款所夹杂的资产风险也相对更大。除了重组贷款指标,还可以从关注贷款角度窥见北京银行不良率之外的资产风险。

2020年至2022年,北京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1.14%、1.48%、1.61%,连续三年上升。2023年上半年,关注类贷款占比1.5%,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近年高位。

贷款资产五级分类中,不同级别的贷款所计提的标准各不相同,正常和关注类较低,剩余三类不良贷款计提比例较高。为了避开计提减值的监管指标,减少利润压力,一些银行会将不良贷款藏于关注类贷款中,因此,关注类贷款实际上也是银行不良贷款的潜在关注指标。

为求增长,零售先行

关注贷款和重组贷款占比均走高,反而不良贷款率走低,一升一降之间,给北京银行真实资产质量蒙上一层阴影。即便不良率保持下降趋势,资产质量改善,但受营收下滑影响,北京银行在风险抵补能力上也落后于其他头部城商行。

近三年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215.95%、210.22%、210.04%,拨贷比3.38%、3.03%、3%,二者均持续走低。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拨备率215.23%,较年初有一定提升;拨贷比2.86%,未出现止跌趋势。

若想强化审慎经营的主动性,北京银行当务之急的是提升收入能力。为此,北京银行着重发力较高收益的零售信贷业务,轻资本的中收业务,在公司业务基础上锚定零售转型。

以个贷业务为例,虽然北京银行受银行业定价影响整体利差息差水平大幅下滑,但个贷资产收益率却显著提升。上半年,北京银行个人贷款平均利率5.58%,相比上年同期5.41%逆势提升;相反公司贷款平均利率3.5%,相较上年同期的3.8%有所下降。

在零售战略驱动下,北京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贡献度逐步提升,AUM规模实现突破。截至2023年6月末,北京银行零售业务营收119.63亿元,同比增长16.01%,全行占比达37%,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8.56%,全行占比达46.72%,较年初提升9.27个百分点。

具体业务方面,AUM规模达到10094亿元,迈入万亿俱乐部,特别是储蓄存款和保险AUM增幅较高。个贷规模突破6500亿元,同比增幅11.5%,余额排名城商行第一。从结构上看,北京银行个贷结构主要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主,个人经营和个人消费贷次之。

虽然北京银行的消费贷业务规模不及江苏银行等头部城商行,但在助贷推动下也保持较快增速。2023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13.84亿元,较年初的1343.01亿元增长20.17%,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16%。

北京银行在财报中未提及消费贷款展业方式,实际上其消费贷款主要依靠头部互联网平台助贷和联合贷。此外,北京银行还开展自营小微金融业务“京e贷”,规模已突破百亿;开展车贷业务,规模在20亿左右,成为个贷新的增长点。

为了强化零售金融战略,提升家庭金融渗透率,北京银行甚至把目光瞄向儿童,去年起开始发力儿童金融业务。北京银行称将打造“儿童友好型银行”,积极拓展儿童金融内涵和外延,以儿童金融+链接家庭金融,链接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从生态闭环看,儿童金融是北京银行关键押注。上半年,北京银行儿童金融业务规模持续提升,服务超过170万户家庭,“小京卡”发卡84万张,帮助管理压岁钱超过43亿元。当前,真正规模化发展儿童金融业务的只有大行和少部分股份行,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入局,战略的确具备前瞻性。

当北京银行的增长曲线彻底跑通,风险暴露也就更加从容。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