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回顾|证监会迎来新任掌门人;千亿宽基ETF达到3只

公司研究室公司研究室2024-02-08 16:13
回顾本周热点,解读重点事件。

一、行业宏观

证监会迎来新任掌门人!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官宣“换帅”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任命吴清同志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免去易会满同志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职务。

事实上,早在2023年上半年,业内就有吴清接任证监会主席的猜测。

这可能与其经历有关。公开简历显示,吴清,男,汉族,1965年4月生,安徽蒙城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吴清人生履历五个阶段

从其履历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早年,吴清曾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多年,担任过中国证监会机构部综合处处长、机构部副主任、机构监管部副主任、主任、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办公室主任、基金监管部主任等职。

第二个阶段,吴清“空降”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前沿——上海,开始在区县主政一方;2010年,吴清调职上海,任虹口区委副书记、代区长,2013年7月,接任虹口区委书记。

第三个阶段,再次回归金融系统工作。2016年5月,吴清任职上交所理事长、党委书记。

第四个阶段,2017年12月,吴清任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2018年1月任上海市副市长,2019年8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2021年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23年7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同时,他还是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第五个阶段将从2024年2月开始,吴清第三次回归金融系统,同时也是回归到自己曾经工作多年的中国证监会开始新的征程。

拥有专业的证监系统监管背景,又曾在政府任职,吴清被寄予很高的期许,各方对其新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

对风险处置和监管自有逻辑

从其本人的经历来看,早在中国证监会任职期间,吴清就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专事问题券商的风险处置,严打“老鼠仓”现象等。据了解,吴清成功处置了2008年的券商风险,包括推动26家公司进入司法破产程序。

吴清对于风险处置和金融监管可谓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早在2009年,吴清曾在《中国证券》杂志就金融危机发表观点,他指出,华尔街危机带给我们不少经验和教训,其中之一就是金融监管必须同时关注合规性和审慎性的问题,时刻防范和及时处置系统风险。

吴清认为,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和监管意愿往往是靠不住的,因此金融监管不能留有缝隙。华尔街的失败绝不仅仅是投资银行的失败,它是金融体系、经济乃至政治上的一系列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也正在并即将由这些方面共同承担。

“同样,当我们面对股市、房市或金融危机时,需要救的也绝不是或不仅仅是某一机构甚至某一市场,而是要着力解决背后的经济问题、机制和体制问题。”彼时,吴清强调。

在上交所任职期间,吴清曾多次强调“一线监管”。他表示,上交所将切实扛起一线监管和风险防范责任,筑牢市场监管、风险防范和投资者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这是当前交易所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当前我们监管所面临的一些困境,有着丰富金融系统经验的吴清将如何带领证监会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我们拭目以待。(摘自:新京报)

二、公司

转融券交易已跌至冰点!

2月6日,证监会宣布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该项政策威力巨大且迅速。

中证金融数据显示,2月7日,全市场转融券交易仅进行了5笔,合计21.38万股,最低的一笔利率4.1%,最高的利率7.6%。这些数据与此前相比,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交易笔数。2月7日是5笔,2月6日是706笔,2月5日是2814笔,2月2日是4590笔,2月1日是4037笔,1月31日是6497笔,1月30日是3366笔,1月29日是3288笔。1月26日是3926笔。政策效果立竿见影,交易笔数迅速跌至冰点。

其次是转融券融出的股票数量。2月7日是21.38万股,2月6日5552.11万股,2月5日是9424.14万股,2月2日是1.54亿股,2月1日是1.79亿股。1月26日是1.52亿股。短短几日,转融券融出股票数量也开始骤降。

最后是转融券的利率。此前融出的利率主要在1%到2%之间,2月7日利率开始升高,5笔交易中,1笔是4.1%,4笔是7.6%。“受政策影响,券源开始收紧,物以稀为贵,利率高一点也很正常。”有券商两融人士向记者表示。

上述剧烈变化主要是在2月6日证监会宣布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之后发生的,其实,在1月28日,证监会宣布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后,数据就已有变化。

1月29日到2月2日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的首周,中证金融的明细数据显示,当周5个交易日,转融券每日融出股票数量逐日下降,从周一的接近2亿股,降到了周五的接近1.5亿股。

去年10月限制高管等出借的也有效果。今年1月底,证监会表示,10月新规实施以来,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近四成,取得良好效果。

比亚迪1月出口3.7万辆同比增长2.2倍

汽车出口方面,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1月,中国汽车出口44.3万辆,环比下降11.2%,同比增长47.4%。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36.9万辆,环比下降12.4%,同比增长47.5%;商用车出口7.4万辆,环比下降4.9%,同比增长46.9%。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车区分来看,1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4.3万辆,环比下降11.6%,同比增长57.1%;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环比下降9.8%,同比增长21.7%。新能源车分类型来看,1月,纯电汽车出口8.2万辆,环比下降17.4%,同比增长5%;插混汽车出口1.8万辆,环比增长52.2%,同比增长3.1倍。

2024年1月,在整车出口的前十位企业中,奇瑞出口量达9万辆,同比增长71.5%,占总出口量的20.3%。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达3.7万辆,同比增长2.2倍。

另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汽车出口45.9万辆,环比下降12.3%,同比增长36.1%。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3.6万辆,环比下降10.7%,同比增长21.5%。

2023年,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72.7万辆,同比增长61.5%。汽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中,俄罗斯、墨西哥和比利时出口量位居前三,市场表现较强。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国家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

三、基金

千亿宽基ETF达到3只

2月7日晚间,国内第三只千亿规模股票ETF诞生。

随着长期投资者对A股市场底部的坚定判断,宽基ETF正在扮演着向股票输血、活跃市场的核心利器,易方达基金在2月7日晚间确认了旗下沪深300ETF突破千亿规模。

2月7日,易方达基金旗下易方达沪深300ETF突破千亿规模,成为全市场第三只规模突破千亿的股票ETF产品。今年开年之后,宽基ETF热度不减,截至2月6日,将近1700亿元资金净流入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产品,其中有多达483亿元资金净流入易方达沪深300ETF,而在2月7日的资金流入进一步推高了易方达相关产品的规模。

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突破千亿,是一个重要的市场风向标。

此前,国内千亿规模以上的股票ETF产品仅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之后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上证50ETF规模在2月7日最先突破千亿,成为第二只规模千亿级的股票ETF产品,而到2月7日晚间,易方达基金确认了旗下沪深300ETF突破千亿规模。这意味着宽基ETF将在长期资金提升市场活力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长期投资者中极具影响力的中央汇金公司,更是在宽基ETF资金渠道上持续出手。2月6日,中央汇金公司公告称,充分认可当前A股市场配置价值,已于近日扩大ETF基金产品的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央汇金”一系的机构(包括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等)位列36只股票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以最新净值计算,汇金持有上述股票ETF的市值合计665.35亿元。中央汇金最新的公告意味着它对宽基ETF的增持或已开始重手布局,也因此出现时隔一个交易日后,即在2月7日,华夏基金旗下的上证50ETF以及易方达旗下的沪深300ETF先后宣布进入千亿规模俱乐部,也使得市场上的千亿级ETF数量达到三只。

与行业ETF不同的是,宽基ETF在市场底部通常是大型长期资金布局市场最为高效的工具。宽基ETF可以帮助投资者摆脱选行业、挑个股的纠结,长期持有享受大盘蓝筹企业的稳健增长或中小盘的长期成长收益,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同时宽基ETF所跟踪的指数也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也正因为宽基ETF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它也成为向市场输血的核心利器,这也在最近的宽基ETF新品的密集发行中得以体现。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2月6日至2月7日,平安基金、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华宝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旗下中证A50ETF即将于春节后首个交易日(也即2月19日)至3月1日发售,首募规模上限均为20亿元,并将采取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规模的有效控制。公开信息显示,中证A50指数于2024年1月2日发布,它是A股首只由国内指数公司编制的A50指数,选取50只各行业市值最大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预期2024年ETF基金的资金和发行,对A股市场将起到较大支撑作用。”摩根士丹利基金在一个月前的报告中说,上证50指数已经具备较高的性价比,沪深300指数估值再次回到历史低位,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在2024年具有想象空间。

与上述基金公司预测较为一致的是,2月7日,华夏上证5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的规模双双破千亿,凸显出市场的见底布局信号已得到确认。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