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承压,中小突围——2024消费金融行业业绩盘点与变局前瞻

WEMONEY研究室姜林燕2025-05-06 18:22 数字金融
2024消费金融行业业绩盘点与变局前瞻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姜林燕

2024年注定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深刻转型的一年。在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仍维持高位的同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大范围回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净利润增速下滑成为行业共识。从招联、兴业、中银等头部机构,到宁银、南银法巴等中小型公司,数据之间的此消彼长,揭示出消费金融行业正在从“拼规模”走向“拼质量”的深层变革。

1.头部暗自较量:增长瓶颈与风控压力并行

从2024年整体业绩来看,头部消金业绩增速有所放缓,腰部消金则迎来普涨。

从资产规模来看,上千亿资产的有两家,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达3137.51亿元,规模优势显著。招联消金总资产1637.51亿元,同比减少126亿元,缩水7.18%。

2024年蚂蚁消费金融152.13亿元的营收低于招联,显示其“花呗”类产品模式虽普惠稳健,却牺牲了一部分盈利能力。蚂蚁消费金融在其2023年ESG报告里提到,约75%的消费者使用花呗未支付过利息费用。这或许是其资产规模大幅领先,但其营业收入和招联、马上不相上下的原因。

但蚂蚁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优势明显,净利润达30.51亿元,同比提升1907.64%,在行业整体回调背景下实现爆发式增长,彰显其运营韧性。

招联消费金融以173.18亿元的营收稳居榜首,其净利润达30.16亿元,仍为行业最高之一,但利润降幅亦高达16.22%。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利润同降,净利润4.3亿元,同比下降79.25%。2024年,马上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51.49亿元,同比下降4.09%;净利润22.81亿元,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了15.09%。

这些头部机构的共同特征是:不良率有所抬头、资产质量承压、增长动力趋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过去几年头部机构扩张迅猛,资产规模早已触顶,增速放缓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则是监管趋严与风控压力同步叠加。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2024年因内控问题接连受罚,反映出内部治理与合规体系仍有短板。此外,助贷合作收紧也影响了部分机构的业务扩展节奏。

2.中小突围:调整结构、深耕区域带来增长动力

与头部机构形成对比,中邮消金、海尔消金、哈银消金等中腰部机构均实现不同程度的营收与利润增长。中邮消金2024年营业收入75.41亿元,同比增长8.47%,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54.02%;海尔消金营业收入31.68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1.92%。宁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65.96%,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50.17%,表现尤为突出。

这些公司多通过区域市场深耕、产品结构优化或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等方式实现突围。例如宁银消金凭借西北区域客户资源与小额分散的风控策略,有效控制风险、拉升业绩。南银法巴消费金融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45.95亿元,在同比大幅增长74.52%的同时,实现了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172.79%的亮眼业绩,背后是其引入外资股东后的产品创新与风控体系升级。

湖北消金、阳光消金等体量虽小,但也展现出韧性。其中湖北消金营收12.86亿元,同比增长29.9%;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24.6%;资产规模增长34.59%。说明中小机构在精细化运营与精准定位下,反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占据了一席之地。

3.业绩分化背后:是“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业绩分化,本质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走向精细运营的印证。2024年,不良资产转让市场空前活跃,全年转让成交总额高达414.4亿元,仅4月已有6家消金公司集中挂牌9期不良资产项目。招联金融一日披露两期转让项目,合计金额达17.49亿元,显示出公司应对不良的主动调整意愿。

与此同时,监管风向亦日趋严厉。2025年10月起,《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全面实施,助贷业务将被纳入统一规范体系。对自营能力不足、严重依赖第三方流量平台的中尾部机构而言,这是严峻的挑战,或将面临洗牌。而拥有强风控与合规基因的公司将加速崛起。

2024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走过了黄金扩张期,也走进了调整阵痛期。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业绩回调与分化,正是行业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步。头部机构在求稳中转型,中部机构在破局中突围,尾部机构则面临“进化”与“淘汰”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抉择”。

新一轮监管体系建立的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真正走入“高门槛、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轨道。穿越周期之后,谁能在合规运营、科技能力、客户管理等方面实现快速补强,谁就有机会在2025以及之后的发展中,谱写出更良性更具成长性的业绩数据。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