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专家热议: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增长新局
十余年来,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一直与科技进步的浪潮密不可分。随着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并开始赋能普惠金融领域,数字金融、资本市场、养老金融、普惠保险等都在探索如何利用好新技术在普惠金融生态中抢占先机。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呼唤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普惠群体信用修复、平台经济良性发展,都成为影响普惠金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因素。9月24-25日,在主题为“数智引领,普惠新局”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中,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上述议题,为开好普惠金融“十五五”新局建言献策。
“论坛”开幕仪式由CAFI院长贝多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尚立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主办方致辞。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简要回顾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历史,并指出,普惠金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从20世纪30年代的信贷合作社到现代的金融体系改革,普惠金融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如存、贷、汇、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以及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商业可持续性是动员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服务普惠金融的关键,也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前提。他强调,“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往往会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财务支持,这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助力,要把支持性的资金配置向最需要支持的普惠方向。例如,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损失分摊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等,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运用优惠利率再贷款或激励资金,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特定领域。在政策支持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政策支持的力度,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确保市场仍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提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金融工具的实际使用仍存在不足。例如义乌外贸型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率不到3%,反映出金融服务在供需匹配和操作便利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需要拓展服务覆盖面,提供易用、精准的金融产品,还需要从金融服务需求侧发力,让普惠群体能用、会用、敢用金融工具和服务,同时推动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降低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提出,普惠金融不仅体现国家金融福利水平与金融服务公平性,还要求金融在市场化运作中覆盖所有领域,满足不同收入、不同财富水平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而满足日益变化且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两条路径:一是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不同金融工具背后是不同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二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扩大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为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并且是甄别风险最好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惠金融是实现满足人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很重要的方式,需要通过金融本身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完成。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北京银行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的战略价值,将普惠金融作为重点业务、特色服务,强化三个驱动,来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一是技术驱动,探索普惠金融的新范式。北京银行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工具、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服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600亿元。二是特色驱动,激发普惠客群新潜能。坚定科技金融“第一战略”,打造专精特新“一号工程”。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数字风控+场景融合”双轮驱动。三是生态驱动创造金融健康的新价值。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的高级形式,是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进阶和价值跃迁的有效形式。北京银行将跟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一个金融健康实验室,就是要推动金融健康为普惠金融做好服务。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金晓龙认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给金融服务带来根本性改变,让金融更普惠和更健康。第一,AI将让曾经稀缺的专业金融服务真正覆盖更多小微企业,让金融服务更加平权。以信贷领域为例,最近5个月的实践显示, AI信贷审批与人工决策的一致性从39%大幅提升至90%,在信贷审批方面网商银行已经进入了人机并跑阶段。第二,AI能够帮助个人用户建立更健康的金融习惯。无论是帮助用户提升额度还是管理消费,只要是基于金融健康的理念最终都能实现良性循环。蚂蚁消金的花呗推出"账单助手”,让用户理性管理消费额度。使用该功能的2.7亿用户,不良率比整体低8%,实现了用户与机构的双赢;"小红花"风控系统支持1000种材料自证提额,用户的违约率并没有增加,反而只有大盘的一半。
论坛期间,CAFI还发布了主题为“平台经济与普惠金融”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5)》。《报告》肯定了平台经济在带动消费和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平台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尤其值得关注。平台凭借其流量、技术与数据优势,已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但平台经济在释放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报告》指出,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告别“零和博弈”思维,转向构建“共赢生态”。
高质量的普惠金融生态需多方共建。“2025普惠金融成就系列奖”各奖项也在本届“论坛”上得以揭晓。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三十余家机构获得“普惠金融特别贡献奖”和系列奖的九项大奖。CAFI院长贝多广在向各获奖机构表示祝贺时说:“普惠金融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数量,而是要降低不良率,追求发展的质量,并且要从信贷拓展到保险、理财和套期保值等更大的范围,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非常重要,要考虑政策的成本、效益和后果,这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的判断上,因为政策跟市场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未来出台政策时,需要精细化地策划。随着资本市场、普惠保险等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形式被纳入到普惠金融领域,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机构都将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