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泛华控股陷90亿兑付危机:资本迷局与信任崩塌
曾以“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光环登陆纳斯达克的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现更名“智能未来”),陷入前所未有的兑付危机。
2024年7月开始,来自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河北、陕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的几千名保险代理人、投资人被告知,他们在泛华保险、泛华联兴保险销售股份公司(下称“泛华联兴”,为泛华保险全资子公司)、泛华普益家族办公室等公司或业务板块购买的产品的资金无法回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泛华出问题的理财产品约90.8亿元,其中员工持股计划约70亿,普益红和承创约21亿元。
如今,过去十个月了,创始人胡义南已退出,数十亿资金“兑付”情况走向并不明朗。暴露的保险中介在合规、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1.泛华控股陷兑付危机
这场风波始于2024年7月。来自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河北、陕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的8000余名保险代理人、投资人被告知,他们在泛华保险、泛华联兴、泛华普益家族办公室等公司或业务板块购买的产品的资金无法回款。
据知情人表示,这款产品投资期限为2-3年,约定年收益率为7%-8%,据传涉及资金将近90亿元。其中,员工持股计划约70亿元,普益红和承创约21亿元。在上述问题产品中,山东区域持股总规模约2.5亿元;其中青岛约0.5亿元;总人数为2375人,其中青岛55人。截至2024年7月31日,在泛华联兴山东分公司在职人数为1241人。存量规模中,持股产品有18.9亿,员工福利有1358万,承创及普益红私募产品有60038.7万元。
WEMONEY研究室了解到,投资人最开始购买的是约定年化收益率的“员工持股计划”,包括泛华共同富裕计划、共富尊享计划和共富悦享计划等产品,投资金额从20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合同约定该计划仅限于泛华保险的员工或签约代理人购买,一些非员工人士被开了泛华保险的工号得以购买这类计划。
部分投资者表示,在购买了泛华“员工持股计划”一年多后,被安排签署计划终止协议,并与成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重新签署了股票转让与代持协议,约定将上述“员工持股计划”中的本金及收益全部用于购买泛华控股集团和华普集团的股票,锁定期长达5年,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上述“员工持股计划”中的泛华控股集团是泛华保险的上市公司主体,现更名为“智能未来”。
2024年10月23日,泛华召开视频会议,对投资人进行了正式回应。其表示,该风险事件的本质是股价下跌造成的流动性问题,是上市公司股东层面的问题,与泛华和华普两家上市公司无关,与保险和基金销售的实体公司无关。
泛华和其关联公司华普集团的股票及期权,而两家公司股价在2024年暴跌,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投资者资金损失惨重。
此前,泛华提出多种兑付方案,具体如下:
2025年2月8日,泛华创始人胡义南宣布所有投资人每户按照净本金分1%。
有投资者质疑方案缺乏透明度,尤其指出底层资产为美股ADR(存托凭证),存在违规换汇、虚构工号等操作,还存在绕过“合格投资者”门槛等问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于2025年1月底向投资者出具书面反馈,关于投资人提出的泛华保险存在违法违规销售非保险产品行为的举报事项,投资人所提供的资料未能指向和有效证明有关违法违规事实。
2.泛华真能绝处逢生吗?
作为一家老牌保险中介公司,泛华发展历史可谓经历了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过半历程,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进行战略调整。
泛华保险的母公司泛华控股集团成立于1998年,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号称“亚洲保险中介的第一股”。其中,保险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作为最早上市的保险中介公司,泛华资本运作频频。
2017年8月,泛华宣布剥离财险机构,将财险业务平台化转型,全面将业务重心转向寿险销售。
2021年年底,泛华宣布将开展私有化计划,一年后该计划终止。彼时,胡义南表示,发起私有化邀约,是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公司内部的战略调整。
2022年年末,泛华宣布以换股的方式,增发6200万普通股新股,置换中融慧金57.73%股权,成为中融慧金第一大股东。同时,泛华还宣布面向保险中介行业打造泛华开放平台。
2023年12月27日,普益集团完成与泛华控股部分股东的股票置换。股票置换后,普益集团持有泛华控股50.1%的股权,泛华控股参与股东持有普益集团76.7%的股权。根据华普集团官网资料,目前华普集团旗下拥有智能未来和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服务商普益基金。
2024年引入新加坡华德集团5亿美元投资,但资金被用于海外扩张而非兑付。
2024年10月更名为“智能未来”。泛华的股票将以“AIFU”的新股票代码挂牌交易。公司英文名称将于2024年11月1日从“Fanhua Inc.”变更为“AIX Inc.”,中文名称则将相应地从“泛华控股集团”更改为“智能未来有限公司”。同时,旗下科技板块榕数科技和保网将从现有组织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泛华管理层也看到了,海外市场尤其是美股对科技型企业的接受度更高,估值也更加合理,但这一举措似乎还未见效。自更名后,股价仍一路下跌,截至5月14日,智能未来每股0.172美元,市值仅为979.30万美元。
3.困境早已浮现
回顾泛华保险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其业绩的波动。2017年至2021年,泛华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88亿元、34.71亿元、37.06亿元、32.68亿元、32.7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49亿元、6.1亿元、1.89亿元、2.68亿元、2.51亿元。然而,2022年,泛华控股遭遇营收和净利“双降”,营业收入为27.81亿元,同比下降14.9%;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同比下降60.05%。
进入2023年,泛华控股业绩有所回暖,实现营业收入31.98亿元,同比增长14.98%;归母净利润为2.8亿元,同比增长179.72%。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泛华控股业绩再度遭遇下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23亿元,同比下降42.71%;归母净利润下滑至473.8万元,同比下降96.54%。
更名后,智能未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入总额18.09亿人民币,同比减少43.45%;归母净利润4.5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2.21%。
不仅是业绩的下滑。早在2023年9月,泛华控股发布关于境外全资附属公司发行境外美元债券的进展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公司原计划将五月份美元债剩余本金约1.34亿美元延期至2023年9月23日前兑付,考虑到公司目前流动性安排和资产优化处置进展,上述债券未能如期于2023年9月23日兑付。
2024年11月22日,泛华控股发布公告,披露其境外全资附属公司发行的美元私募票据兑付情况。公告显示,相关美元私募票据原定于2024年11月20日前兑付1.46045亿美元本金。泛华控股称,考虑到公司目前流动性安排和资产优化处置进展,该笔票据未能如期于2024年11月20日兑付。公司将继续与票据持有人就偿还方案进行友好协商,并计划将该笔票据进一步延期至2025年5月20日前兑付。
智能未来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4财年年报中披露现金流量指标显示,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3亿元,上年同期为1.02亿元。马上又临近兑付日,泛华控股恐仍难拿出钱。
2025年1月,泛华“掌门人”胡义南辞去泛华控股及华普集团CEO职务。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人达成资产剥离协议,计划将泛华联兴等核心资产证券化以解决债务问题。
风口浪尖中的泛华,一举一动都牵动所有投资人的神经。泛华押注AI风口能否自救成功,还是未知数,需要理性的投资人给予时间与耐心。(姜林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