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沈友根与英伟达黄仁勋:同样套现63亿,舆论反差这么大?
出品|公司研究室上市组
文|雪岩
7月18日晚间,东方财富(300059.SZ)披露公告称,股东沈友根因个人资金需求拟转让1.59亿股股份,占东方财富总股本的比例为1.00%。
此次股权转让,采用询价转让而非直接在二级市场抛售。要求受让方为具备相应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受让方通过询价转让受让的股份,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

这个沈友根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东方财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其实(沈军)的父亲。
消息传出后,市场一片哗然。
一是这次套现金额巨大,按消息公布时东方财富股票市价计算,超过37亿元,不少人不满沈氏父子将二级市场当作提款机;
二是东方财富主营业务之一的基金销售份额缩减,沈友根选择这个时点套现,让人不由质疑管理层是否对公司前景不看好。
此前,2020-2021年,沈友根就曾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过东方财富股权。当时,他累计减持了约1.07亿股,约占彼时总股本的1.24%,减持均价约为每股26.95元,合计套现约28.83亿元。
不过,外面的非议,并不能阻止沈友根的减持脚步。
7月21日晚,东方财富公告,沈友根询价转让初步确定的转让价格为21.66元/股。此次询价转让拟转让股份已获全额认购,初步确定受让方为17家机构投资者,拟受让股份总数为1.59亿股。

照此计算,沈友根这回一次性套现金额为34.44亿。
虽然受让方需要在6个月后才能减持,但最终还是要让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单。
当日,东方财富二级市场成交111亿元,换手率3.59%,股价下跌0.72%。
根据上述转让数据,如果沈是当日减持,东方财富这只股票大约1/3的市场成交金额,都送给沈家了。
这样巨大的反差,当然会引起市场强烈不满。
归根结底,这样任性的巨额套现,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程序多么合规,就是将二级市场当作提款机。
事实上,A股市场类似的套现,几乎每天都有。
沃伦·巴菲特曾说过,资本市场本质是信任的游戏,大股东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信心账户"存款或取款。
由此来看,成天面对这样的任性套现,投资者的信心从哪里来?难怪国内A股这么多年一直在3000点上下徘徊。
无独有偶。
近日,来中国走访的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一边在中国忙乎,一边在美国减持。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上周五(7月18日),英伟达股价再次刷新历史新高之际,黄仁勋减持了7.5万股自家公司股票,套现1294万美元。
不过,黄仁勋本轮减持,早在今年3月,就已依据10b5-1规则披露。
当时,黄仁勋公告,年内将减持600万股英伟达股票。
自上个月开始,他就开启了本轮减持行动。
事实上,自今年开始减持以来,黄仁勋已累计出售英伟达股票近130万股,套现近2亿美元。而在上一年度预先安排的减持计划中,黄仁勋套现超7亿美元。

从累计减持金额看,黄仁勋这两年总共套现9亿多美元,约合人民币63亿多一点。而沈友根多次减持东方财富,累计套现金额63.27亿。
同样套现63亿,为何海外投资者对黄仁勋的减持反应平淡,而国内投资者对沈友根的套现强烈不满呢?
业内人士坦言,两者减持动作相似,套现金额相近,但由于市场背景、制度成熟程度以及减持程序差异,因此,市场反应也相差很大。
第一,程序化减持 vs 突发性套现
黄仁勋目前的减持,是今年3月预先披露计划的一部分,且按固定节奏执行(如6-7月每日减持7.5万股),日均交易量仅占英伟达成交额的0.1%-0.3%,流动性冲击微弱,市场已充分消化预期。
沈友根的减持则未提前预告,虽采用询价转让(折价可达30%),受让方有6个月锁定期,但1%股本集中转让,可能引发股价锚定效应,且东方财富公司目前融资余额高达230多亿,容易放大抛压。

第二,成长中套现VS信心不足
英伟达是全球AI芯片垄断者(95%份额), 2025Q2营收同比+122%,处于技术垄断与需求爆发期,股价迭创新高,减持被视作“成长中的套现”。虽无额外锁定要求,但黄仁勋减持后仍控制公司,市场对其长期绑定有信心。
东方财富虽是国内互联网券商龙头,但主营依赖经纪业务(73%),基金销售出现萎缩。沈友根作为公司实控人父亲,本次减持后持股比例从1.2%骤降至0.2%,接近“清仓式退出”,易被解读为“对前景信心不足”,削弱投资者信任。
第三,美股成熟减持机制VS国内A股治理痛点
英伟达遵循SEC规则披露减持计划,美股市场由机构主导,投资者更理性看待高管减持。而且,黄仁勋作为业界领袖,公司享有技术霸权,市场容忍其套现。
东方财富由沈氏家族控股(沈军夫妇持股21.72%),公司近年成长预期弱化,沈友根这样的关联股东减持易被视作“逃离信号”,叠加散户情绪、杠杆资金与制度缺陷(如折价大宗交易),很容易放大短期利空冲击。
事实证明,公司成长性与行业地位,永远是支撑投资者信心的定海神针。
资本市场对大股东减持的宽容度,永远与公司的成长前景与不可替代性成正比。当企业站在技术浪潮之巅,股东套现只是浪花;若公司成长叙事动摇,减持便成了漩涡的中心。
因此,同样是减持,黄仁勋在美股风平浪静,沈友根在A股却饱受诟病。
猜你喜欢
保卫2500点:韩国股市十年不涨之谜
韩国股市与经济基本面背道而驰,一直在保卫2500点,这可能是比分析日本市场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启发的地方。以邻为鉴,我们将尝试解开韩国股市十年不涨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