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率下降核销可控,苏州银行风控逻辑释放了哪些信号??

WEMONEY研究室WEMONEY研究室2025-09-12 11:53 数字金融
多项核心指标向好:效益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当银行业风控面临资产质量承压、风险识别难度加大的挑战时,苏州银行交出了一份“逾期降、核销稳、防线固”的答卷。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优于同业,逾期贷款占比收缩,全年核销预算显著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其“指标稳、机制全、效能高、技术强”的风控逻辑全面落地,也为城商行风控转型释放了清晰信号。

多项核心指标向好:效益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风控不是慢刹车,而是精准控速——既要守住安全底线,也要为业务发展留足空间。”苏州银行相关负责人道出了该行“效益与安全并重”的核心逻辑。

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平衡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83%,拨备覆盖率437.91 %,主要风险指标位居上市银行第一梯队,较上年末,“风险缓冲垫”厚度持续夯实;拨贷比3.63%,处于同业合理区间,既未因过度计提影响盈利,也未因计提不足埋下隐患。更关键的是,作为不良贷款“前瞻性指标”的关注类贷款表现亮眼——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13%,这类贷款是未来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池”,其占比下降直接降低了后续资产质量劣化的压力,为不良率的长期稳定筑牢“第一道防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风险“前端改善”与“末端可控”的双重表现。上半年,该行逾期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风险分类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而在核销端,尽管各项核销较去年同期增幅明显,但核销预算依然显著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以最小代价化解风险”的特征凸显。

“这组数据说明,苏州银行的风险不是‘捂出来的低’,而是‘管出来的稳’。”一位长期跟踪城商行的分析师指出,在该行信贷规模同比增长9.04%的背景下,资产质量仍能持续保持在稳定水平,印证了其风控体系对业务扩张的支撑能力。

疏堵机制织密防线: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流程管控

风险就像水流,只堵不疏容易溃堤,只疏不堵又会失控。苏州银行的解法是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处置,形成一个闭环。

先看“堵”的环节——靠“定期复盘+标准化审批”筑好防火墙。比如在授信审批上,把调查报告、审查报告都做了精简化、标准化、模板化,避免因流程繁琐拖慢效率,也减少人为失误;还会定期开风险客户复盘会,从出问题的案例里找原因、补漏洞;就连检查工作都有章法:先靠模型筛疑点,再做非现场分析,最后带着问题去现场核实,既省时间又能精准抓风险。

再看“疏”的关键——靠“精准监测”早发现、早处理。苏州银行一直在优化大数据预警规则,比如升级全流程风险预警体系,让风险信号能更快、更准地传达到位;在操作风险上,还优化了“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这三大工具,对重要业务流程逐个梳理、自我评估,再定期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发现问题就及时整改,不让小风险变成大麻烦。

同时,防线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作战。该行不断加强业务前台、风险中台和审计后台三道防线的协同合作,有序开展业务操作、风险检查与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架构,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以考核为导向,进一步压实各分支机构风险合规部门管理职责,形成工作手册和任务清单,明确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要求,让每个环节都知道“该做什么、要防什么”,这种体系化管控意味着客户与银行“打交道”的每一步都有保障。

效能升级提速响应:从审批到预警的协同发力

“好的风控,既要严把关,也要快响应。”在苏州银行的风控逻辑里,“严”和“快”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靠“监管协同+流程优化+技术提效”实现双向提升。

具体怎么做?首先是“跟着政策走,贴着客户转”:宏观上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比如支持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的领域,风控政策会主动适配;微观上则不搞“一刀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差异化的准入和管理政策,对客户来说,这意味着“符合政策的优质需求不会被风控卡壳”,对投资者来说,也意味着银行的信贷方向踩在政策红利上。

还有个关键点是“主动处置风险,不拖泥带水”。面对存量的大额不良资产,苏州银行没等风险扩散,而是主动找处置突破点,加快变现效率;对风险客户,按预警等级建“一户一表”,预警越紧急,跟踪频率越高,就是要把资产劣化的可能掐在萌芽里,就连核销资产也分了“终结类、清降类、保持类”,重点突破能快速处置的部分。这种“主动清风险”的态度,比单纯“藏风险”更让人放心。

研究与技术赋能:风控决策的“智慧大脑”

如果说传统风控靠经验,那苏州银行现在的风控更靠智慧——这个“智慧大脑”有两大核心:一是“研究先行”预判风险,二是“技术打底”提升效率。

如何做到“研究预判”?苏州银行紧跟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监管政策,再结合该行新三年战略规划调整授信政策,比如提前判断哪些行业会回暖、哪些领域有潜在风险,引导信贷资金往优质方向走。为了把研究做深,该行研究团队深钻行业周期,比如制造业的订单变化、服务业的复苏节奏,快速把研究结论变成政策调整,比如某行业风险上升,就及时优化该领域的授信标准——这样一来,就算经济或产业有波动,银行也能提前应对,对客户和投资者都是双重保障。

又如何实现“技术赋能”?该行去年上线的新综合信贷系统,是“智慧大脑”的“硬件核心”——它把公司贷款、个人贷款、网贷业务全整合到一起,实现了“3全、5化、6统一”。对客户经理来说,系统能智能识别风险、快速配置流程,减轻反复手动核对压力;对客户来说,很多业务能线上办,不用跑网点排队——简单说,就是办贷速度快了,风险筛查也更准了。

图谱技术的深度应用则成为“关联风险识别利器”。该行不断强化风险监测,升级大数据预警,建立全行级知识图谱能力平台,搭载风险基础图谱模型,巧妙借助知识图谱功能,像“侦探”一样挖掘各类场景之间的隐性关联。靠这个工具,很多藏得深的关联风险都能被揪出来,大数据预警的 “灵敏度”也跟着提上来了。

从指标向好到机制闭环,从效能升级到技术赋能,苏州银行的风控逻辑正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唯有将“稳”的根基筑牢、将“智”的能力做优,才能实现“进”的目标。这不仅是其自身稳健发展的底气,更为城商行风控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