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二选一”争议升级:前采销回应后引商家集体质疑

派财经派财经2025-10-26 20:04 数字金融
前采销回应京东“二选一”引争议

双十一大促正在火热进行中,近期,多个商家向媒体反映,京东不仅自身不提供补贴,还限制品牌和商家在其他平台享受补贴进行价格优惠,并对此类商家进行“违规”处罚,处罚金额500万起步。这一情况曝光后,引发业内和商家广泛关注。就在舆论关注京东是否涉嫌垄断之际,一位前京东采销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力挺老东家”,其言论再次引发争议。

这位前采销的发言被业内称为“三连击”:一是他认为外界是在“给京东扣帽子”,强调平台进行价格比对是为了维护用户利益;二是他指责部分品牌搞“价格歧视”,在其他平台低价促销,却在京东维持高价,把京东当“高价傻子”;三是他表示自己为京东采销团队“守护低价”的血性感到骄傲。

事实上,这次纷争并不是“价格歧视”问题,而是“二选一”的严肃法律问题。因此不少商家质疑其发言“双标”:京东让商家出钱做9折被称为“回馈消费者”,而抖音、天猫发放优惠券却被指“扰乱市场价格”。京东自己并未进行补贴,却不允许品牌参加其他平台的补贴活动。“这样做实际上是通过平台垄断地位,间接剥夺了消费者享受低价的权利。”

多位电商从业者认为,京东前采销人员的说法存在明显的“偷换概念”。在他们看来,商家们并没有针对京东“价格歧视”,给各个平台的价格是一样的,在其他平台卖得便宜是因为该平台给消费者发了更多优惠券,才让消费者到手价格变得更低。京东近期对商家施加的“价格约束”并非真正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而是利用优势地位限制品牌在其他渠道的定价和发展空间。

据多位商家透露,京东的新规要求不仅严格限定产品在抖音、天猫等平台的最终售价,还通过“价格巡查”机制对商家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跨平台价差,商家可能面临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罚款。更有品牌方表示,京东还会要求在其他平台暂时下架商品链接。

部分商家指出,京东的做法干预了品牌在其他平台的合法经营,甚至把其他平台对商家的补贴成本“转嫁”给品牌自己。“这不是守护低价,而是维护价格垄断。”有行业人士直言。

事实上,这已不是京东第一次在“价格竞争”上陷入争议。两年前的“双11”期间,京东采销人员曾公开发文质疑李佳琦团队,称京东自掏腰包补贴消费者,却被品牌方以违反与李佳琦签署的“低价协议”为由投诉。当时京东曾反问:“这种以一己私利损害品牌长期发展、伤害消费者基本权益的‘二选一’行为,是否已经构成违法?”

如今,京东转而支持“低价协议”,限制品牌方享受其他平台的优惠补贴,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立场的反转”。

针对京东前采销人员关于“京东为自己争取合理低价”的言论,也有商家提出了明确质疑,“平台和渠道商当然可以向品牌方争取合理低价,但这种争取往往是通过更好的服务、销售效果等来实现的。罚款不是争取,是胁迫,本质上是凭借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来侵犯品牌方合法权益。”该商家同时指出,京东采销经常和商家谈判,期望能凭借采购量的优势获取相对其他平台的更低价格,“按照这位前采销人员的逻辑,是不是意味着京东一直在让商家‘歧视’其他平台?”

法律角度,商家有权根据不同销售渠道的成本、销量等因素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价,这并不是“价格歧视”。相反,如果某一销售渠道要求品牌方或者商家给自己的价格必须“最低”,反而违反了法律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七条第二款,平台经营者要求平台内经营者在商品价格、数量等方面向其提供等于或者优于其他竞争性平台的交易条件的行为可能构成垄断协议,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业内专家认为,电商竞争的本质应回归“用户价值”与“商业效率”,而非以价格封锁和平台压力来维系短期数据。当平台试图用规则去损害消费者正常消费权益,最终受伤的只会是平台自己。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