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信用卡陷“贷款余额下滑+投诉缠身”困局 信任重建成破局关键

WEMONEY研究室财经观察站2025-11-24 11:31 数字金融
投诉乱象频发 信任危机凸显合规风险

2025年以来,国内信用卡市场正式迈入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各大银行纷纷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柱,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却在这一转型节点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信贷规模同比下滑、增长动力不足的业绩压力;另一方面是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投诉问题频发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业务正站在扭转颓势的十字路口。

——财经观察站 作者:旭日

信贷规模收缩 核心业务增长乏力

从中信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来看,报告期内,该行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534亿元,同比增长3.02%;但同期营业收入 1566亿元,同比下降3.46%,盈利增长与营收下滑形成反差。

受行业性利率下行、资产端定价压力加大影响,该行利息净收入1077亿元,同比下降2.06%;截至三季度末,净息差为1.63%,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与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趋势一致。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4亿元;但不良贷款率维持1.16%,与上年末持平。从数据关联看,不良余额增长主要源于贷款规模自然扩张,并非整体资产质量的恶化。

细分业务看,公司信用卡业务作为个人信贷的核心板块,已呈现明显的增长疲态。截至9月末,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4649.2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37.96亿元,同比下降4.87%,成为各项贷款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细分领域。

与信用卡业务的收缩形成对比的是,集团其他信贷板块均实现正向增长。

其中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32120.77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 10.45%;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8933.40亿元,同比增长1.06%。在整体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1.09%的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下滑显得尤为突出,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收入端方面,虽然中信银行整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 5.75%,达到 256.88 亿元,但信用卡业务作为该项收入的重要贡献来源,未能体现出相应的增长动能。

受信贷规模收缩影响,信用卡利息收入大概率出现下滑,而在行业普遍压降手续费的监管导向下,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也面临较大压力。

业绩承压的背后,是整个信用卡行业的结构性调整。

随着监管趋严、居民消费习惯转变以及市场饱和度提升,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和授信总额已连续多个季度呈现下滑态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未能有效抵御市场波动,业务规模的收缩反映出其在客户留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投诉乱象频发 信任危机凸显合规风险

与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投诉量居高不下,暴露出服务质量与合规管理的诸多漏洞。

截至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中信银行累计投诉量已超1.6万条,其中信用卡相关投诉占比颇高,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

11月9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2025年6月其在未失联的情况下,遭到中信银行暴力催收且被伪造事实。

该用户表示,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所有东西,一切都不能用中信暴力催收不这样诚信。

紧接着,11月16日,另有用户投诉称,中信银行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中融国信(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竟对其12岁的儿子进行电话催收。当孩子询问对方电话号码来源时,催收人员说是“中信银行系统提供的”。

这一投诉直指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12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本应受到特殊保护,却被用于催收场景,不仅严重侵犯了用户权益,也凸显出中信银行在第三方合作机构管理、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重大合规隐患。

除了暴力催收和信息泄露,权益缩水、过度营销等问题也成为用户投诉的常见内容。不少用户反映,中信银行信用卡存在“宣传权益与实际不符”“未经同意擅自开通增值服务”等情况,导致大量用户选择“用脚投票”,注销信用卡或减少使用频率。

在监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益重视的当下,高频投诉不仅会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还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与处罚。

此前的4月和6月,武汉分行及三家山西支行也因贷款管理、保理业务、贴现业务等问题,相继受到处罚。这些罚单暴露出中信银行在信贷、理财投资和数据合规等领域存在系统性的风控缺陷。此次信用卡业务集中爆发的合规问题,无疑让其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

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困境,本质上是整个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跑马圈地”时代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各大银行纷纷转向精细化运营、提升服务质量的发展路径。

但对于中信银行而言,转型之路并非易事。一方面,存量用户的信任重建难度较大。在暴力催收、权益缩水等负面舆情的影响下,用户对银行的信任感已严重受损,即便后续推出优化措施,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其他股份行也在产品创新、场景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中信银行想要实现弯道超车面临不小挑战。

二级市场表现方面,截至11月21日收盘,中信银行报收7.270元/股,下跌1.09%,公司总市值4045亿元。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派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派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paicaijing314@126.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