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钱支付再收625万罚单!年内二度被罚,万达系风控问题成顽疾
文|文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最新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钱支付”)因违反清算管理、账户管理及商户管理规定,被处以警告并罚款625万元。这已是快钱支付2025年第二次领罚,也是其自2022年以来的第四次公开处罚。
近年来快钱支付的违规记录频现,2022年因违反账户管理、清算管理规定及反洗钱义务被罚1004万元;2023年海南分公司因资金结算违规被罚73万元;2025年4月山东分公司再因清算管理问题被罚2万元。
1.万达危机下的战略溃败
此次上海分行的625万元罚单,直指支付业务核心风险——清算、账户及商户管理三大领域。 违规类型高度重复,显示其内部风控存在系统性漏洞,“屡罚屡犯”现象在支付行业实属罕见,合规机制几近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追责日趋严格。2022年千万罚单中,时任CEO及副总裁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连带追责。2025年以来,“双罚制”已成常态,杉德支付、汇付支付等机构高管因违规被罚10万至35万元不等。
快钱支付的风控困境,深植于万达集团的整体危机。支付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本质问题在于管理投入严重不足。随着万达集团流动性危机持续发酵,支付板块风控预算被大幅压缩,合规建设陷入停滞。
2014年,万达集团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68.7%股权,意图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链”。彼时,快钱稳居行业第四,拥有全牌照优势,年交易规模仅次于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万达计划依托其年客流量超15亿人次的庞大实体商业网络,通过快钱打通支付环节,构建“支付+金融”的O2O闭环。
被收购后,快钱CEO关国光宣布战略转向:从B端企业支付全力进军C端消费金融。目标是通过万达广场、院线等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支付、理财、信贷等综合服务,“三年内发展3亿客户群”。为此,快钱推出“快钱云端会员管理系统”、信贷产品“快易融”,并试水基于万达消费数据的理财产品。
然而,战略转型收效甚微。 万达商业场景的封闭性难以抗衡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开放生态,C端用户支付习惯已然固化。截至2014年三季度,快钱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占比仅6.9%,如今份额已大幅下滑。
2.牌照缩水,前路堪忧
战略失败叠加母公司危机,快钱价值急剧缩水。2023年,万达启动出售快钱支付程序,估值从收购时的约28.6亿元暴跌至10亿元。
其支付牌照资质也在持续缩水:最初拥有六项业务资质,首次续展时主动终止了固定电话支付和预付卡受理业务;2024年支付业务重新分类后,仅剩“储值账户运营Ⅰ类”和“支付交易处理Ⅰ类”两项基础资质。
尽管快钱仍宣称覆盖650万商户和4亿用户,但缺乏高频交易场景支撑,业务活跃度持续低迷。在监管日益聚焦实质经营的背景下,其牌照价值面临进一步贬损风险。
工商信息显示,万达已将旗下“快钱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出质给常盛私募基金,出质股权数额达4.8亿元。
支付行业正经历残酷的“减量增质”洗牌。2025年已有5家支付机构注销牌照。央行颁发的纸质许可证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牌照”是企业的合规能力本身。
猜你喜欢
这家支付公司上调POS费率至1.5%+3!
今年以来,POS机费率上涨的情况接连出现, 多年头部收单机构已经将费率上调。在这轮POS机的涨价潮中,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加入了进来。快钱支付、得仕股份被罚巨额罚款,后者涉开设赌场流转赌资10亿余元
2011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最早资质包括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预付卡受理(全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