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小贷ABS全景图:9亿融资背后的产业金融棋局

WEMONEY研究室文心2025-10-31 13:36 数字金融
顺丰小贷ABS扩容背后的产业金融突围

文|文心 编|刘双霞

近日,深圳市顺丰合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顺丰小贷”)发行的 “中信证券 - 顺丰小贷第 3-X 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于深交所挂牌并开放转让服务,标志着该笔9亿元ABS正式进入二级市场。

此前,深交所通过了“中信证券-顺丰小贷第3-X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顺丰小贷9亿元ABS项目落地。这并非顺丰小贷首次试水ABS。截至2025年,顺丰小贷已累计发行多单ABS产品,包括:2017年10月首单4.5亿元的“平安汇通-顺丰小贷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2018年12月第二期4.5亿元ABS、2021年3月第三期4.5亿元ABS,以及2023年4月通过的20亿元“中信证券-顺丰小贷第1-X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从最初的4.5亿元到如今的9亿元,顺丰小贷ABS发行规模的变化,也表明这家物流巨头在金融领域的探索轨迹。

1. ABS从试水到常态化

顺丰小贷的ABS之路始于2017年。当时,顺丰集团作为首家试水资产证券化的快递公司,推出了规模4.5亿元的“平安汇通-顺丰小贷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期产品基础资产颇具特色——主要面向顺丰集团内部员工发放的小额消费信贷,平均贷款金额仅1万多元,且通过白名单管理风险。

2018年12月和2021年3月,顺丰小贷又相继发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ABS,规模均为4.5亿元。这种小步快跑的节奏,反映了顺丰在金融业务上的谨慎态度。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当年4月,顺丰小贷一笔20亿元的ABS发行计划获得通过,这是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ABS产品。从4.5亿元到20亿元,发行规模的跃升显示了顺丰小贷资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本市场认可度的提高。

与互联网小贷巨头相比,顺丰小贷的ABS规模仍相对保守。2023年,京东科技ABS发行量达1100亿元,美团、度小满、360等公司的发行量也在数百亿级别。

不仅是规模上,顺丰小贷与互联网小贷公司的ABS存在着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根植于各自的产业背景。

互联网小贷公司的ABS底层资产多来源于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线上消费场景。以京东为例,其ABS底层资产对应京东白条、金条和供应链金融。而顺丰小贷的资产来源则深深扎根于其物流网络和供应链场景。

2017年首单ABS的基础资产是面向顺丰员工的消费信贷;而随着业务转型,顺丰小贷逐渐将重心转向供应链金融,2020年推出的“经营贷”要求申请人必须是顺丰客户且签约入网在6个月以上。这种差异在ABS的资产质量上也有所体现。顺丰系ABS凭借其产业背景和风控能力,获得了较高的信用评级——首单ABS优先级A档获得AAA评级,B档获得AA+评级。

从发行节奏来看,互联网小贷ABS发行频繁且规模巨大,而顺丰小贷的ABS发行则显得更为审慎。2023年,京东科技发行22单ABS,美团发行8单,而顺丰小贷仅发行1单20亿元的ABS。

2.监管门槛与融资瓶颈

尽管ABS发行取得进展,顺丰小贷仍面临严峻的资本挑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注册资本不足。9月4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发布的一则通知显示,顺丰小贷变更注册资本及章程,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5亿元,但与网络小贷新规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在注册资本约束下,顺丰小贷的业务规模受到限制。根据新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发行ABS等标准化形式融资,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其上年年末净资产的四倍。这一监管要求意味着,顺丰小贷的融资能力直接受制于其资本实力。

相比之下,互联网小贷公司在资本实力上明显占优。京东小贷注册资本80亿元,美团小贷75亿元,度小满小贷74亿元,360小贷50亿元,均达到或超过了跨省展业的监管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3月,顺丰控股公告称,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在境内外发行不超过等值200亿元的债务融资产品。这一动向是否会对小贷业务形成支持,值得关注。

在2025年小贷ABS发行集中度下降、参与者多元化的背景下,顺丰小贷这类具有产业背景的平台正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