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为技术赴港IPO:应收款及票据占比77.7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公司研究室淮上月2025-07-17 17:13 数字金融
瑞为技术赴港IPO:前五大客户收入占73.6%,却无长期合约绑定

出品|公司研究室IPO组

文|淮上月

近日,厦门瑞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为技术”)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华泰国际、建银国际和农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瑞为技术成立于2012年,公司创始人詹东晖(CEO)是华为前员工(1998-2007年),具有华为系技术背景,产业经验深厚,主导技术路线,持股28.13%。

这家面向企业客户提供视觉智能技术和产品的人工智能公司,业务线分为AI+民航、AI+商业及AI+货运。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收入计,公司在中国民航企业视觉智能产品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8.9%;并在中国商业空间企业视觉智能产品市场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7%。

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对瑞为技术的关注,不只是因为这是又一家赴港上市的AI公司,还因为其是今年以来又一家以“18C”上市规则递表的高科技企业。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以下简称“《香港上市规则》”)第18C章节自2023年3月正式推出,并根据资本市场环境于2024年8月就上市条件进行了调整,较大幅度降低了相关企业以港股18C规则上市的门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2家公司以“18C”上市规则递表港交所,包括刚递表的瑞为技术在内,它们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其中,有多家是在港交所于今年5月份推出“科企专线”后首次递表。

那么,按照港交所18C规则的有关规定,瑞为技术究竟符合哪些核心要求呢?

首先,从行业定位与研发投入看,瑞为技术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注于视觉智能技术(视觉感知、认知与推理),产品覆盖民航、商业空间及货运物流场景。

研发投入占比达标: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5,750万元、4,660万元、5,310万元,占营收比例达73.4%、19.3%、13.4%(注:2022年占比超50%,符合未商业化公司要求)。

其次,从商业化进展与市值门槛看,瑞为技术2024年收入3.95亿元,扭亏为盈(净利润829万元),符合“已商业化公司”标准(要求最近一年收益≥1.5亿港元)。

市值要求:D轮融资后估值26.19亿元(约28亿港元),接近但尚未达到18C章对已商业化公司要求的60亿港元市值门槛。

再次,从第三方投资背书看,瑞为技术在上市前的多轮融资中,获得英特尔(持股4.64%)、绿地控股(7.89%)、中信证券(2.96%)等战略投资,满足18C章要求的重要第三方投资占比≥15%。

综上所述,瑞为技术基本符合港交所上市规则中18C的核心要求。

作为一家AI新锐,与同类上市公司相比,瑞为技术有不少优势。

比如,公司技术场景多元化,产品线覆盖民航、商业(星汉智能系统)、货运三大场景,而同类公司(如商汤科技)更依赖安防单一领域,抗风险能力更强。

2024年,瑞为技术在民航视觉智能产品市场份额8.9%,覆盖全国1/3机场及2/3千万级机场(如智慧通行、安检系统)。与此同时,公司对货运场景深度渗透,其智能驾驶终端部署超35万辆货车,风控平台连接11万辆,技术落地规模显著。

再如,多家AI企业尚在亏损,但瑞为技术已经盈利。

2022-2024年,瑞为技术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24%(0.78亿→3.95亿元),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39.8%,当年即扭亏为盈(净利润829万元)。

当然,瑞为技术作为一家AI新锐公司,也存在许多不足。

除了上述总市值尚未达到18C规则要求外,其业务运营与财务报表上也有一些瑕疵。

首先,其客户集中度过高。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瑞为技术的大客户集中度在逐年攀升,却不与主要客户订立长期合约。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40.3%升至73.6%(2024年),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各年度收入的14.7%、24.0%及31.7%,且无长期合约绑定,业绩稳定性弱于晶泰科技(客户分散)。

其次,其应收账款风险突出。

招股书显示,公司面临客户或关联方延迟付款及违约相关的信贷风险。报告期内,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为3.45亿元、1.745亿元及3.072亿元,占收入比率分别为44.87%、72.31%、77.7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晶泰科技约30%),存在坏账计提风险。

再次,现金流压力大。

招股书显示,2025年4月公司现金余额仅734万元(2024年末为5,468万元),流动性紧张,需依赖IPO输血,而同行黑芝麻智能上市前现金储备充裕。

在招股书中,瑞为技术坦言,该等客户的依赖使公司面临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彼等的财务稳定性、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或彼等业务策略的转变。若任何该等主要客户减少订单、延迟付款或终止与公司的业务关系,可能会导致收入及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