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亿规模养不起一个APP!平安基金关停直销APP背后的固收之困

公司研究室曲奇2025-08-12 17:51 数字金融
固收优先十年,权益短板难补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曲奇

7月底,平安基金一则公告悄然传开:将于8月31日起正式暂停旗下APP运营,所有功能将迁移至官网与微信服务号。

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达6500亿元的公募基金公司,平安基金此举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2015年,平安基金现任董事长罗春风提出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发展路线。如今十年过去,平安多只固收产品靠机构客户“撑场子”,权益类产品又没能跟上固收的脚步,这或许是导致平安基金砍掉直销APP的主要原因。

关停APP暴露客户粘性不足

7月26日,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公司将于2025年8月31日将“平安基金”APP移动客户端(含安卓客户端和iOS客户端)的功能及服务正式迁移至公司官方网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务号。

公告显示,投资者可以登录公司官方网站或在微信内搜索“平安基金”微信服务号,使用APP同一账户信息,办理基金开户、交易和查询等相关业务。届时,公司将暂停APP的运营及维护服务,如有恢复运营计划,将另行通知。

平安基金并不是第一家关停APP的公募基金。

自2019年信达澳亚率先关停APP后,2024年至今已有近20家公募基金公司跟进,包括国寿安保、前海开源、光大保德信等,APP关停潮从百亿级蔓延至千亿级机构。

如今,管理规模超6000亿元的平安基金加入这一阵营,标志中型公募全面进入收缩行列。

平安基金关停APP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本增效。

曾有行业人士表示,“中小公募直销APP因下载量低、维护成本高,陷入‘高投入(技术运维、安全防护)、低产出(用户流量不足)’循环,第三方代销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加剧直销渠道边缘化,关停成为降本增效的最优解。”

运营直销APP是一项重投入的业务,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系统开发,后续还需要每年花200-300万元进行维护、升级等。

在公募机构追求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平安基金关闭APP是中小公募在成本重压与渠道挤压下的理性选择。

不过,这也暴露了平安基金在直销业务方面缺少用户粘性,产品端不够丰富、没有独特性等不足。

债基拖累总规模下滑

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最开始叫做平安大华基金,是国内第63家获批的基金公司,股东分别为平安集团、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公司、三亚盈湾旅业。

2018年11月,平安基金新增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平安信托持股从60.7%提升至68.19%,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从25%降至17.51%,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持股14.3%不变,公司也由“平安大华”变更为“平安基金”。

平安基金成立之初的总经理是李克难,这也是李克难筹建的第三家基金公司。不过,每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不久后,李克难就会离开。2014年,李克难离任,罗春风成为公司总经理。

资料显示,罗春风自1993年加入平安集团,历任平安保险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等职,是平安集团的一员老将。2011年平安基金成立时,罗春风便担任公司副总经理。

2015年,罗春风正式确定了平安基金“先固收后权益”的路线。次年接任总经理的肖宇鹏,继续执行这一策略。

在固收类产品上,平安基金确实做出了一些亮点。

比如,2013年12月成立的平安日增利货币基金,作为一款基础性的、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工具,规模从最初的5亿多元已增长至2016亿元。

Wind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整体规模约为6560亿元,这一只货币基金就占据了全公司约30%的规模。

根据Wind数据,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共为4037亿元,债券型基金规模约为1770亿元,合计规模达到了5800亿元,占比约为88.5%。

可见,平安基金在规模方面是一家“重固收轻权益”的基金公司。这种对固收的依赖,也影响了平安基金过去几个季度的规模扩张。

根据Wind数据,2024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规模达到6625亿元,此后连续3个季度规模下滑,直到2025年二季度才止跌回升,但和上年同期相比,管理规模仍差了100亿元。

其主要原因便是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4年二季度末的2127亿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637亿,一年间债基规模减少了近500亿元。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平安基金并未抓住国内ETF市场的红利,ETF产品规模虽然从284亿增长至348亿,但与其他头部基金公司相差较多,而且难以填上同期债基规模缩减的坑。

权益“跛脚”大而不强

平安基金“先固收后权益”的策略,有其成功之处,在平安日增利的带动下总管理规模很快便稳定在前30名。

然而,这个策略也有其弊端。比如,相同规模下,固收类产品的收益远不及权益类产品。

根据Wind,平安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费多数是0.5%,混合型产品的管理费多为1.2%,最低为0.6%。

而债券型基金的管理费多数为0.3%,平安高于0.3%以上的债基仅有11只,最高为0.8%。

以平安元丰中短债为例,2024年该基金规模稳定在60亿以上,管理费0.3%,根据基金年报,2024年基金管理人报酬约为1408万元。

而混合型基金的平安低碳经济,2024年全年规模在17亿元上下,管理费1.2%,2024年年报显示,基金管理人报酬为2055万元。

可见,主动权益类产品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收益显著高于固收类产品。平安基金权益类产品占比过低,导致公司陷入“大而不强”的局面。

此外,平安多只债券型基金,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比如,平安元丰中短债A,2024年末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98%;平安合韵定开纯债,2024年末规模46亿,持有人全部为机构投资者,而没有个人投资者。

再比如近期被质疑给机构“开后门”的平安惠享纯债。

7月31日,平安惠享纯债发布公告,宣布推出8月赎回费率优惠活动。

费率调整主要集中在A类份额赎回费率:持有7天至1年的,从原本的0.10%直降至0.025%;持有1至2年的,从0.05%降至0.0125%;且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比例从25%提升至100%。而这个优惠费率只限于在直销柜台赎回的投资者。

平安基金的这个举动,被部分人质疑是为机构量身定做的“低成本撤退方案”,而非给普通基民“减负”的贴心服务。因为在散户为主的基金中,这类优惠活动几乎没有。

根据天天基金网,2023年末,平安惠享纯债A规模仅0.03亿元,到了2024年6月末规模增至0.22亿元,9月末规模激增至9.18亿元。

在规模增长的过程中,该基金持有人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2023年,个人投资者占比91.63%,机构仅持有8.37%,但2024年6月末,机构占比提升至82.88%,2024年末机构占比已达到99.67%。

可见,平安惠享纯债A规模的提升主要靠机构的买入,才化解了这只基金清盘的危机。一年过去,平安给当初帮忙的机构一些优惠,是人之常情。

不过,这也反映出来平安基金存在的另一个问题,APP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而平安多只固收类产品是靠机构撑着,导致APP用户打开率偏低。

在基金行业进入“降本增效”时代,平安基金真正想要做大做强,恐怕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

根据Wind,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总规模在公募基金中排在第19位。其中,货币基金排在第12位,债券型基金排在第19位,股票型基金排在第24位,混合型基金排在第28位。

罗春风当初提的是“先固收后权益”,十年过去,平安权益类产品的发展显然没有跟上固收产品的脚步。

业内人士表示,平安基金关闭APP是其“降本增效”的直接举措,更是其业务结构失衡(重固收轻权益)和依赖机构客户在数字化渠道层面的集中体现。这不仅是成本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暴露了其未能成功发展个人直销业务和壮大权益产品线的战略短板。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