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了三年的基金终于回本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公司研究室曲奇2025-08-28 15:03 数字金融
主动权益遭遇“回本赎回”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曲奇

最近两个月,A股市场回暖,上证指数不断刷新近十年新高。

一些在2021年和2022年市场高点买基金的小伙伴发现,当年买的基金终于回本了。近期,在蚂蚁财富、小红书、雪球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回本”“终于解套”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基金“解套”时刻,有些投资者选择回本赎回,也有一些投资者小心翼翼分批撤退,还有一部分人大胆加仓。

那么,面对回本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如何操作呢?

主动权益遭遇“回本赎回”

行为金融学家发现,投资者通常有这样一种倾向,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资产,却过久地持有亏损的资产,这种行为被称之为“处置效应”。

此外,投资者还通常以买入价为“锚”,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的涨跌似乎都围绕着买入价展开,它成为了衡量盈亏的唯一基准。

当三四年前买入的基金终于回本,许多投资者都会有这种想法,“等了三四年,终于回本了,现在不卖,万一又跌回去怎么办?”

这种心理通常会导致部分投资者在深套几年后,出于落袋为安的心理选择回本即赎回。

从7月份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的数据,便可以窥探出这一点。

今年7月,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规模分别增长1925.94亿元和1385.56亿元。然而,这两类基金的份额在7月均出现下降。

7月末,股票型基金总份额约为3.44万亿份,较6月末减少114.65亿份;混合型基金总份额为3.00万亿份,较6月末减少370.59亿份。

这表明,随着市场回暖和基金收益上行,一些回本或减亏的投资者正在赎回权益类产品。

然而,这种行为更多是投资者为了摆脱亏损的阴影,依据个人情绪做出的决策,而非资产的未来潜力。

理性的决策应该是,站在“回本”时点,如何评估这只基金和市场行情,以免错过后续的主升浪。

在决定赎回或继续持有“回本”基金前,投资者应该回顾一下当初买入这只基金的初心。

比如,当时是因为“明星基金经理”而买的,还是因为这只基金当时业绩十分亮眼而买的?或者是因为该基金处于当时的主流赛道,还是听从了朋友或理财经理推荐?

如果当时买入的理由已经消失,比如基金经理离职,当时的热门行业如今已经不再景气度,那么继续持有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

多维度“诊断”基金

实际上,无论是选择继续持有,还是回本赎回,投资者都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估一只基金。

比如,基金的长期业绩,该基金在近3年或近5年的业绩,是否持续跑赢其业绩基准及大部分同类基金?

基金持仓和行业配置方面,是否与当前市场主流热点(如AI、先进制造、高股息等)高度契合?

如果基金的投资组合与当前主流叙事相符,比如主要投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或创新药等主流板块,或许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观察后续的行情演变。

如果仅是因为市场整体上涨出现的净值增长,且持仓还停留在三年前的旧热点上,那么选择卖出赎回,或许是一个重新布局的好时机。

基金的投资风格,是成长还是价值,是大盘风格还是小盘风格,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是否具备优势,也需要评估。

基金经理同样很关键,现任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如何?是投资新人还是经历过多轮牛熊的老将?

此外,基金的管理规模、费用、基金公司投研实力也应该纳入考量。

如果管理规模过大,比如单只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可能就会失去调仓的灵活度;但基金规模过小,比如低于2亿,后续也可能存在清盘风险。

如果投资者将上述乃至更多因素考虑清楚,以此给基金打分,进而再做决定,或许会比盲目回本就赎回是更优的选择。

在评估之后,投资者也并非只有“全部卖出”和“继续持有”这两个极端。

如果基金的投资风格符合当前市场,且个人风险偏好较高,可以继续持有或加仓。

如果个人风险偏好稍低,也可以选择逐步减仓或全部落袋为安。

持有多年的基金终于回本,这无疑会让投资者少了很多焦虑。但投资是一场长跑运动,回本并不是这场游戏的终点,回本更应该看成是一次重启,将投资决策的基石从对过去成本的执念,转移到对未来价值的预判上来。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