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TALK | 曾刚:“十五五”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改革路径

WEMONEY研究室WEMONEY研究室2025-11-27 17:29 数字金融
“五大金融”引领创新: 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作出战略部署。这是中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五年,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从公报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五年金融工作将呈现出服务实体、创新驱动、风险防控三位一体的鲜明特征。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定位:

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

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这是对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金融被提及17次之多,充分体现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金融业必须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转变,深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更加聚焦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二,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当前正处于金融周期见顶转向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着力防范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以及高危中小金融机构等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第三,履行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金融作为创新资本的重要来源,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战略定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依赖房地产和传统信贷扩张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金融发展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提升政策效能与稳健性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继续面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内部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对通胀、就业和金融稳定的综合调控水平。

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体量的扩大和金融市场的深化,仅依靠总量调控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科学的货币政策体系应实现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并用,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人民币汇率的平衡,同时充分应对外部冲击,实现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稳健的导向更强调防范资产泡沫、控制杠杆率、维护金融体系整体安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全面覆盖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防线。在金融创新和开放加速的背景下,单一监管模式已难以应对交叉性、隐蔽性风险。应围绕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完善跨部门、跨市场监管框架,实施逆周期调节和压力测试,及时发现并化解金融脆弱环节。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政策有效落地的最后一环。无论是利率政策还是信贷政策,如果传导机制不畅,政策意图就难以实现。对此,应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和风控能力,推动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与创新产业。

总体来看,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保障。

“五大金融”引领创新:

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构成了未来五年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既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科技金融被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导向。在“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将通过投融资端综合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融资体系。这意味着要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产品攻关,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更多耐心资本,强化对产业链重点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科技金融的发展将改变传统金融“重抵押、轻价值”的模式,更加注重对科技企业成长性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绿色金融在“十五五”时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随着污染治理和碳排放管控力度加大,绿色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ESG投资理念深入人心,让金融资源更多流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领域。

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则回应了共同富裕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求。普惠金融要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养老金融则要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通过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等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

数字金融代表了金融业发展的技术方向。中国在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五五”时期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同时要加强数字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安全。

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提升包容性,强化投资功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资本市场改革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核心是“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这一表述内涵丰富,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的三个重要方向。

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要求资本市场更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需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发行上市制度,提高对新经济、新业态企业的包容度,让更多优质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

健全投融资协调机制。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重融资、轻投资”的问题,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短期交易盛行。未来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培育价值投资文化,实现投资端和融资端的良性互动。同时,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多元化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

强化全链条监管。四中全会后,证监会明确提出加强上市公司从准入到退出全链条监管,加快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这包括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和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强监管将成为“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的鲜明特征,旨在营造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

金融风险防控系统布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

在“十五五”规划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置于突出位置。公报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信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的交叉风险等。四中全会后的政策部署显示,风险防控将采取系统性、前瞻性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结合近期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安排等措施,说明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政策也注重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支持,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这种动态平衡体现了政策的成熟度和灵活性正在不断提升。

金融开放稳步推进: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与机构竞争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这是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在“十五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国已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中的使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要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在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前提下,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资渠道。

金融开放不仅是“引进来”,更是“走出去”。中国金融机构需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

总体上看,“十五五”时期的金融改革发展,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升华,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通过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推进“五大金融”创新、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强化风险防控、扩大对外开放等重点工作,中国金融体系将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