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华金控换帅突围:科技金融老将能否重塑“小贷第一股”荣光?
文|文心
近日,重庆瀚华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信息变更,这一消息在民营金融领域激起波澜。前小米消费金融总裁季春江正式接任董事长,与此同时,效力集团17年的联席总裁周小川因个人原因离职。一进一退之间,曾被誉为“内地小贷第一股”的瀚华金控,正以管理层重组为起点,向市场传递其战略转型的坚定决心。
从手握十余张小贷牌照的行业标杆,到如今仅保留4家小贷公司的业务收缩主体;从创始人涉案引发的信任危机,到核心担保业务连续五年下滑的业绩困境,瀚华金控面临的挑战已非单一维度的问题。季春江这位兼具国际风控视野与科技金融实战经验的新掌舵人,能否带领这家老牌金融企业突破重围?
1.科技金融老将空降
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在于新帅季春江的跨界背景与瀚华金控转型需求的高度契合。季春江拥有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双硕士学位,其职业生涯起步于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金融机构的风控部门,曾主导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与优化。回国后,他深耕科技金融领域,先后担任宜信、天星数科首席风险官,并于2022年执掌小米消金,推动机构在消费金融竞争中实现稳健增长。
季春江的“国际化风控+本土科技金融”复合背景,为瀚华金控破解资产质量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与他“空降”形成对比的,是元老周小川的离场。周小川在瀚华金控任职17年,亲历了企业从本土小贷公司到港股上市金控集团的全过程,其管理思路深刻烙印着传统业务的基因。他的离职,与瀚华担保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崔桂林等一系列调整同步,瀚华金控正试图通过“刮骨疗毒”式的管理层重组,彻底告别依赖传统小贷业务的发展模式。
此外,2025年9月,该公司通过协议受让获得瀚华金控17.47%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新股东的资源注入与战略规划,为管理层换血提供了支持,而季春江的科技金融背景,正是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筹码。
2.小贷版图大幅缩减
季春江接手的瀚华金控,正面临业务收缩与业绩下滑的双重压力。作为起家业务的小贷板块,从巅峰时期的十余家牌照锐减至目前的4家,仅重庆、深圳、沈阳三地持有互联网小贷牌照。自2017年昆明小贷公司注销开始,瀚华金控相继剥离了西安、长春、黑龙江、四川等地的业务,2023年更以8亿元对价出售四川瀚华小贷予得物。2025年10月,南京瀚华科技小贷的经营资格被正式终止。
小贷业务的萎缩,是行业环境变化与企业内部风险叠加的结果。一方面,2017年以来监管趋严,“降杠杆、强监管、限区域”成为行业主旋律,互联网小贷牌照审批收紧与跨区域经营限制,使瀚华金控的多牌照全国布局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客户违约率上升,小贷业务不良率一度突破5%,企业不得不通过剥离非核心牌照控制风险传导。
与此同时,核心担保业务持续承压。瀚华融资担保2025年上半年合并净利润仅2166万元,同比下滑超七成,集团整体营收从2019年的12.52亿元降至2023年的5.16亿元,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超过五成。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疲软、传统担保业务增长乏力,以及电子投标保函等新业务面临价格战冲击的多重挑战。
为寻找新的增长点,瀚华金控尝试通过旗下深圳瀚华小贷的“安心分期”产品探索表单导流模式,但与助贷机构及中介的合作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短期内难以成为支撑集团发展的核心业务。
3.转型之路挑战犹存
季春江的到任,为瀚华金控的科技化转型提供了关键契机。其核心任务在于将数据风控能力注入担保与小贷业务,推动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向“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的智能平台转型。在小米消金期间,季春江曾主导搭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模型,将不良率控制在行业较低水平。这类经验若成功移植至瀚华担保业务,有望通过动态分析企业经营数据与信用记录,提升风险识别与管控效率。
协同效应的释放是另一大突破口。瀚华金控持股30%的富民银行2025年上半年资产规模突破65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两成,若能与瀚华担保、小贷业务形成“资金-客户-风控”闭环,将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双方此前因关联交易违规受罚,且业务协同长期滞后,季春江需在合规框架内打破机制壁垒,探索“担保+银行信贷”的联动服务模式。
新股东重庆嘉合易晟的资源注入也为转型带来想象空间。若其能引入产业资源,推动瀚华金控向“产业+金融”模式转型,或可帮助企业拓展业务场景,降低对传统小微客户的依赖。但转型之路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风控体系重建,需从根本上解决子公司管控漏洞,如辽宁富安资产资金挪用事件暴露的内控缺失;二是合规红线约束,监管对数据采集与算法应用的审查趋严,科技赋能需平衡创新与可解释性;三是盈利可持续性,数字化投入回报周期长,而传统业务萎缩趋势短期难逆。
曾经的“内地小贷第一股”历经扩张与收缩的轮回,如今站在了科技转型与合规重整的十字路口。季春江的履新仅是开端,其能否将国际化风控经验与科技金融基因融入企业架构,决定了这家民营金控能否在行业分化与监管收紧中成功突围。而答案的揭晓,注定需要战略定力与时间验证的双重支撑。


WEMONEY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