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内卷”困局:从“量本利”到“价本利”的转变

公司研究室宋志平2025-09-29 17:21 数字金融
传统“量本利”的失效与教训

文/宋志平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不少人误认为,要竞争就不可能合作,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

其实,竞争有好坏之分,良性、有序的竞争是好竞争,而恶性、无序的竞争是坏竞争。良性竞争创造价值,恶性竞争毁灭价值。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低价格的过度同质化竞争,不仅会导致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下降,还将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以及上证指数等,所以必须综合施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升级。

传统“量本利”的失效与教训

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认真对待。不少人认为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是客观的,企业只能适应。

但事实是,市场价格往往是由卖方进行恶性竞争而形成的不合理的低价。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常大打价格战,结果价格大幅下降,全行业亏损,没有一个胜利者。

在买方市场中,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已从供给制约转为需求制约。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再去增加产量,不仅不能摊薄固定成本,反而会增加变动成本,致使流动资金紧张。更为严重的是,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愈演愈烈的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

举个例子,卖20万辆汽车比卖10万辆汽车的单位成本更低,表面上看也能获得更多的盈利。但在过剩经济背景下,生产10万辆汽车能卖得出去;生产20万辆汽车,就有10万辆卖不出去,不但没有真正降低每辆汽车的单位成本,还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不少企业在经济危机和过剩时期采取了降价放量的竞争策略。这样的策略往往使企业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因为市场这时本来就在萎缩,企业放量销售完全是逆市场操作。理智的做法是竞争各方尽量合理地减产,在降价上慎之又慎,用减产保价的方式渡过难关。

水泥行业的启示:限电保价

2011年下半年,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再加上节能环保的需要,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了分期分批控制用电的措施,这些企业中也包括水泥企业。一开始,不少水泥企业跑到电力局,希望不要拉闸,后来大家发现拉闸限电后,水泥价格竟“因祸得福”,每吨涨了100多元。虽然水泥产量少了一些,但是利润提高了许多。2011年,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竟破天荒地超过了1000亿元,这种增长确实得益于限电。

这件事提醒我们:过去把竞争焦点放在量上,价格不停地往下降,企业赚不到钱;现在减量了,企业反倒赚了很多钱。可见,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价格,不是量,而且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想放量也放不了,因为这时的水泥产品价格弹性更是微乎其微。

通过这一年,大家认识到,影响企业效益的是价格,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这就把逻辑讲通了。量多不赚钱,量少才赚钱,要想取得可观的利润,就不能盲目地靠放量降价,而是要进行产销平衡,以销定产,稳产保价。可以说,限电事件对水泥行业来说既是一场市场教育,也是一场价格教育。

构建“价本利”新模式

面对“量本利”的失效,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价本利。“价本利”模式不再将企业的盈利核心立足于产量的增加,而是实行“稳价、保量、降本”的六字方针。

它的基本要义有两点:一是通过稳价保价手段,使价格处在合理的水平区间,使它不严重偏离产品的价值;二是控制一切应该控制的成本。

“价本利”是从传统的“量本利”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对“量本利”的否定,而是针对行业关键矛盾的转化提出的新模式。

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价本利”重构合理的价格体系,不是围绕“增量”压价销售,而是围绕“稳价”以销定产、降本增效,维护区域市场供需平衡。

“价本利”追求的是稳定价格,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让市场有序化,不漫天要价也不恶意杀价,在市场、客户、竞争者都能接受的情况下追求价格理性化。

来源:《硬道理》,作者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本文为派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paicaijing314@126.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派财经(微信公众号ID:paicj314)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派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